(湖北工业大学430068)
生理体验最主要是指其感官体验,人的感官知觉分为嗅觉、听觉、视觉、触觉与味觉,而在使用家具中所涉及到的主要是触觉、视觉、嗅觉三个方面的体验反馈。儿童还没有对事物形成的一定的认知,更没有对事物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感官的刺激是使他们对某件物品某件事物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也是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主要手段。
触觉是人类发育最早的知觉之一,也是人类身体上范围遍布最广的感知系统,人类用皮肤感受疼痛、温度、力度等。触摸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升认知、甚至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人类从出生到老死身体的组织细胞不断的完善,从娇嫩到成熟,再从成熟到衰竭。因此儿童的触感相比成人更加敏感,家具造型和材料的刺激对儿童来说更加强烈。由此,在儿童用品的材料上一般会选用毛绒、布料、硅胶、塑料、木材等这类温和的材料。除了材料方面外,家具的造型也需要做特殊的处理。我国在《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中明确指出了儿童家具不能出现锐利的边缘,对于棱角边缘的部分应该做倒角处理,且家具设计中不应出现突出物,如若突出物有合理的适用理由则需要对该处加以保护。
视觉是除触觉外的第二大知觉系统,在刚出生时,婴儿睁开眼睛看到周围的新鲜事物,眼中所能看到的只是物体的大色块,并不能看到事物的细节,色彩认知系统也没发育成熟,因此容易被简单,鲜艳且明度较高的颜色所吸引。对于儿童来说,色彩是先于一切图案与造型形象的。从颜色视觉反馈再到产品的视觉形态, 由于儿童处于建立认知的初期阶段,对于抽象的形象不太敏感且儿童家具的功能需求不像成人家具那么复杂,因此儿童家具的形态结构不宜太繁琐,复杂的形态容易造成儿童的思维混乱,不利于对儿童的行为起到引导作用。一般儿童多喜欢具体的卡通形象和有图形感的造型,与动画片等具体的动植物形象相关的产品最受欢迎。在儿童家具市场,除了普通家具的小尺寸的形态外,一般多用动物造型。
第三大感官体验是嗅觉体验,嗅觉本身是家具材料中的化学分子散发出的气味对人体的刺激,不同种类的材料散发出的气味不同,木质材料中有些材料散发出的气味有利于人的感官体验与身体发展,而像板式家具中所使用的胶合剂会逐渐释放甲醛这类有害物质。婴儿对于具有刺激性的气味儿童比成人更加敏感,但儿童没有辨别有害气体的能力,且身体各部分发育不成熟,这些有毒气体对儿童的伤害更直接。我国对家具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给出了明确的值,其中分别对表面涂层、皮革、塑料、纺织面料中有害物质的比重做出了详细的数据。(如表1)
表1 儿童生理感官体验
父母的感官体验相对于儿童来说要成熟许多,在生理体验上,感官所带来的刺激与体验会与儿童有很大的不同。(如表2)
就触觉来说,父母可以通过对家具材料的触摸感知其材质、肌理、硬度与温度等物理属性,但对于材质给予皮肤的刺激程度比儿童要弱。但父母对于材质的特性会比儿童敏感很多,这并不是由于触觉刺激所产生的结果,而是父母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比儿童要高。
视觉体验来说,父母每天接受着生活中的各类颜色,造型信息,特别是颜色对于眼球的刺激频繁,明度较高的颜色会使眼球产生疲劳感。在家具市场中,父母所使用的家具多为白色、深色、原木色或者是低饱和度的颜色。
就嗅觉体验来说,父母对于有害气体的敏感度高于儿童,能通过嗅觉快速的辨别出气体的性质。这也是由于父母的认知水平比儿童要高。对于家具材料散发的有毒气味分子的抵抗力要高于儿童。
表2 父母生理感官体验
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内因与外因的两个方面的影响下共同形成,其中外因在其过程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深,到最后所形成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原因是由于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内化程度起了作用。
对于儿童而言,其心理反应来自于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好奇心与天性。新生儿初次打疫苗的反应来自己针头刺到皮肤的疼痛感,而对于多次接受过疫苗的婴儿或者儿童来说,对于疫苗的疼痛感从看到医疗用品甚至是从进医院就开始有所反应,这充分说明了经历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成为儿童认知事物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是低级的心理活动到高级心理活动的转变过程。3-6岁的儿童相对成人来说经历太少,所以对事物的认知尚不完整,只对部分经历过的事情或者之前有接触到产品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感官所带来的刺激做出的是较低级的也是最直接的心理活动反应。(如表3)
表3 儿童心理感官体验
父母的心理体验属于高级的心理体验,经过了大量的内化过程,因此与儿童的心理体验大不相同。(如表4)
其实就父母感官刺激带来的心理体验来说,由于父母对世界认知达到了一定程度,其感官体验是相互起作用的。当视觉发挥作用时,产品的材质,触感,重量以及承力范围都已经有了大概的估量。当嗅觉发生作用时,不仅是材质的气味,家具材质种类也有了大致范围。
表4 父母心理感官体验
学龄前儿童的互动体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家具使用的舒适感,另一方面来自于互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而父母的互动体验感还由儿童的表现来决定。在互动过程中父母绝大多数为了儿童的互动体验与互动所带来的发展结果忽视自我的体验感。
由互动发起人,互动背景的不同导致互动结果互动深度的不同,最终亲子双方会产生不同的互动体验。(如表5)
表5 互动发起人体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