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

2018-10-16 11:54李文锦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心目山西中学生

李文锦

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陶本一老师都是我心中一个坐标。

我和陶老师相识相处近40年。他是我的恩师,是我的好领导、好导师,也可以说是我最好的忘年交!我在他身边学习、工作18年,他优秀的作风、为人处事的原则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的血液中。我们离开同一个单位多年了,但时间越久,我对陶老师的思念之情和敬重之情越浓。我们之间的情谊至真至纯,绝无低俗之气,更无铜臭 之味。

我心目中的陶老师,是一个有着浓郁书卷气的真人。他率真直言,不会掩饰和装扮自己;他坦诚热心,不会怜惜和保护自己;他善良厚道,从来都是与人为善。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耍权术,也不会耍权术;他只知道顾全大局,只知道工作为重,奉献为重;他极少当面表扬人,当然,也从不背后议论人,背后只是讲别人的好话。

我心目中的陶老师,是一个貌似清高傲气,实则谦逊大度的好人。他尊重长者贤达:王中青、王增谦、杜石坞、郭璞等都是他所尊敬的好领导;陈曼若、魏永清、李邦权、倪以还、阎宪康等是他在师大校内所至尊的长者。他也尊重同辈贤者:蔡佩仪、冯一健、丁耀良、承庆昌等是他相知相助的同辈贤者。他诲人不倦、关爱学生,热情扶植、刻意栽培后生晚辈。除了不假天年,已离开我们的曹福成外,一大批活跃在山西乃至全国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各界的名流和佼佼者,都曾经受到过陶老师的栽培与点化。

我心目中的陶老师是一位事业上高瞻远瞩、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人;是一个在干大事业、干好事业的同时,集聚人才、培养人才的学界高人。

1962年,21岁的陶老师只身一人从大都市——上海,来到黄土高坡。近半个世纪,他的根,扎在黄土高原;他的汗水,洒在黄土高原;他的事业、他的情感、他的一批批学生留在黄土高原。陶老师已过顺心之年,他栽培的事业之树越来越茁壮,受过他教益的学生越发风采尽展!

1978年,陶老师从创办《语文教学通讯》开始,以事业为平台,将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名流团结在语文教学通讯社、语文报社的周围,团结在陶老师的周围。学界泰斗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学界名流叶至善、朱绍禹、刘国正、于漪、陶伯英、张春林等先生都是语文报社发展史上的鼎力支持者。

陶老师事业上的远见卓识,体现在各个层面。在他的谋划和领导下,诞生了全国第一份面向中学生公开发行的“语文”专业报;全国首家与中央宣传部、团中央连续主办了几届引起出版界、教育界极大反响的“全国中学生读书评书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全国十六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邀请赛”,开启了全国电视知识竞赛的先例;在全国首开先河,成功主办了“全国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討会”“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等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一系列活动。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1984年初,陶老师出任山西师范学院院长。不到两年时间,将“山西师范学院”升格为“山西师范大学”。这是陶老师对山西师大的历史性贡献。在陶老师主政山西师大期间,学校大刀阔斧进行了“三学期制”“中期选拔”“学分制”“校长见面日”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与海内外多家著名高校互派留学生等。这些改革措施至少比其他普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早了十几年。也正是由于此,使偏于一隅的山西师院名声鹊起,令同行刮目相看。从这些方面完全可以看出陶老师的远见卓识和他极其开阔的胸襟,高超的领导才能。

我心目中的陶老师还是一位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人。我和陶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有一点感受特别深,那就是在经济、财物方面,陶老师绝对公是公、私是私,公私极其分明,绝不占公家的一点点便宜。比如:陶老师每次给上海的父母寄信或其他的私人信件一律用自己的信纸、信封,写好后贴上自己买的邮票,然后再寄出去。照理说,编辑部不缺的就是信纸信封,走一封“邮资总付”的信件也不是个啥,可是,陶老师却从来都不这样想。他如一泓清泉,清清亮亮、干干净净。除了这些细节之外,在大的财务管理方面,他更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办事。

陶老师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追求完美、不断超越自我的工作精神,以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为己任的辉煌事业,深深地吸引着一大批社会贤达,也深深吸引并感召着一批批青年学子。

在陶老师70寿辰之际,语文报社东北分部王家振先生曾经写诗一首赞颂陶老师。诗云:“勇立潮头巧驶船,开犁破土拓荒先。鹤鸣志在碧云天,皓首穷经矗岱巅。”这28个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陶老师孜孜以求、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人格情操。

我庆幸在我的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陶老师!

他是我心中的坐标!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030000)

猜你喜欢
心目山西中学生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悠悠一夏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山西叹五更
我心目中的小学
心目中的夏天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