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6 11:44张婧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文章从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入手,分析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效。

关键词:音乐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作者简介:张婧,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向南小学。(广东 深圳 51800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2-0122-03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应用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具有反馈及时、交互性等优势特征,将其合理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使抽象的基本乐理等知识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使枯燥的音准练习、读识谱等基本技能培养变得生动有趣,等等。筆者发现,由于受到认识偏离、技术能力欠缺、实际操作不科学等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不当而导致的问题日渐显现,师生情感交流不足、注重表象、华而不实等问题突出,降低了音乐课堂实际教学效果。本文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为教师改善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1.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音乐教师利用个人掌握的信息技术从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重点地融入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提高学习灵活性,降低学习难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前五分钟播放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等各种表演形式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并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效。

2. 以技术手段为支架,实现学习可视化。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思维导图、音乐动画制作、问卷星等知识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听觉具象化、学习可视化。例如,在欣赏“花城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溜冰圆舞曲》《王者之舞》这两首作品时,笔者设计运用了“思维导图+图形谱”的模式进行教学。其中,《溜冰圆舞曲》运用中国舞的手型(男女不同)表现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图形谱的形式,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次尝试;《王者之舞》则运用身体乐器表现几何图形谱的形式进行欣赏。两节课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脑洞大开,纷纷总结出个性鲜明、极具特色的图谱。在课程结束时,笔者运用问卷星进行课堂学习反馈总结,得到知识掌握准确率都在9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溜冰圆舞曲》,笔者只在乐曲的第一部分做了一个在音乐旋律与图形谱之间寻找规律的示范性解析,之后的音乐分层图谱设计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关于《王者之舞》,笔者也仅仅告诉同学如何去辨析音乐中的主要旋律,其余部分都是学生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完成。由此可见,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帮助者和“推手”,引领学生达到主动学习、智慧学习的新境界。

3. 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精准化学习。大数据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分析、学生的分类管理、教学效果分析几个方面。一个学生在本节课中回答了几次问题?小组合作表现最好的是第几组?某同学放学后回到家里练习乐器时间是多少?将数据采集技术贯穿起来就可以跟踪课堂内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这些数据是预测和研判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依据。例如,在2016年深圳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比中,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小学从全市十个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音乐学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音乐组长杨海鹏老师曾欣喜地告诉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每个班级都建立了一个微信学习群,音乐老师将各项知识内容细化到量值实行分类管理,组里老师每天统一进行监测分析。毫无疑问,这样的成绩与合理运用数据监测是分不开的。

4. 面向未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此前提下,基于信息技术支持条件下的各种学习APP的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等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动力,所以智慧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持续性学习心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 认识偏离,概念不清。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认为:“教学中我用电脑播放教学光盘或者用了投影仪就是运用了信息技术”。其实,这种播放教学光盘或是运用投影仪的行为是营造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最为基础的操作行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是一种能力。这不单纯是教师运用技术手段收集软硬件资源的能力,更是教师结合学情将技术手段与课程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二次整合时的创新设计能力,以及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监控调节和及时评价等综合能力的体现。

2. 技术能力欠缺,思维受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日常教学。然而,因为绝大多数音乐教师受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局限性制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不如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早在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信息技术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技术教学技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在聘用教师时,除了负责教授计算机课程的教师需要接受考核外,并未明确规定要对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做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方面的考核,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这类科目。尽管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似乎更为熟练,但在教学时也只是局限于制作简单的PPT而已。而对于年龄较大的音乐教师,在传统思想观念与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其更愿意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信息技术的意愿不积极。即便有部分年长教师愿意学习信息技术,但由于要占用大量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与家庭生活发生矛盾冲突而终结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教学主体本末倒置。在全国各地各级音乐课堂教学赛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或是赏析一首音乐作品时,随之而出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或是一大段精彩的视频;在讲解基本乐理知识的时候则是打出一大段文字进行阐述;在拓展学习环节往往又播放视频图片或打出文字为主的课外知识内容……这样的音乐课看似非常热闹甚至不亦乐乎。但回味之后,你就会发现留在你记忆中的除了精彩的画面或是枯燥的文字之外还有什么呢?那些可爱的孩子们都做了些什么呢?你能回想起的是不是偶尔几个同学精彩的回答或示范,而绝大多数孩子只是整齐地坐着、听着、看着,安静到让你心痛?显然,这样的音乐课堂中绝大多数孩子是学习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那些华丽炫目的视频素材吸引了眼球却堵住了用于聆听音乐的耳朵,没有互动没有分享。过度重视花哨的课件制作却轻视了学习的主体,失去了音乐学科自身特征性的课堂教学,自然不会激发学习热情,更不会提升学习效果。

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转变教学理念,认识时代发展的前景趋势。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又进一步提出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为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目标,完成发展任务,着重解决国家教育信息化全局性、基础性、领域共性重大问题”。这段文字敲响了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必将影响教育改革的警钟,新时代要求培养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现实已成当务之急。在这个新模式中,教学方式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學习模式从个人学习转变为合作式学习;学习工具从传统的纸笔转变为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的教育理念包括思维方式都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2. 摒弃形式主义,注重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就是音乐课堂学习的支架,将这些支架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既可以开展自主的交互式学习,又可以开展基于自身的个性化学习。例如,笔者在对“花城版”小学六年级第十二册《黄河船夫曲》这首作品进行赏析的教学过程中,以音乐要素为突破口,采用“共性+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欣赏课教学。在共性化学习资源包里,笔者借助Camtasia Studio软件对《黄河船夫曲》这首音乐作品进行切割编辑,以音频形式呈现,使学生用分段聆听的方式专心投入到分析音乐局部特色和寻找音乐要素的主动学习活动中,但同时又能够随时与完整原作(音频+视频)进行对照欣赏。个性化学习资源包则包括:《黄河大合唱》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曲作者的生平事迹、轶闻趣事等小视频,供各小组成员自由选择辅助学习。这节课获得了南山区第二届“百花奖”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不得不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在没有信息技术能力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

3. 以信息技术为支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凸显学科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是进行美育的基础学科,突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的形式来表现艺术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一项教学技能,它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主要特征体现在“两个坚持”: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具备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为支架搜集、过滤、整理学习资源,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运用“小影”这款APP可以将音乐与画面编辑在一起制作成个性鲜明的MV作品;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达到对音乐作品进行层次分明的梳理效果;运用画图工具画出音乐作品的旋律线;还可以运用百度云管家来储存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这种尊重学生之间差异又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为音乐课堂带来勃勃生机,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可持续性发展意义。二是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这门学科的使命之一。让学生在歌词诵读中感受美、在歌曲演唱中发现美、在音乐欣赏中鉴赏美、在即兴创编与表演中创造美……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呈现音乐中蕴含的美?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和规律有哪些?这些未知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究的。有理由相信,拥有追寻美的执着和坚守,加上正确、智慧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一定不是梦。

4.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职业技术能力培训。现阶段,音乐教师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区教育局按照市局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要有不低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过程,其中包括18课时的公需课、24学时的专业课、36学时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学习。有效学时采用市级(公需课+部分专业课+部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课程)+区级(部分专业课+部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课程)共享;课程资源采用市级(共性资源)+区级(个性资源)两级组合的形式进行;各校还要有各自的校本课程培训。南山区教育局投入巨资打造了区级慕课平台,全区教师根据各自需求选修个性化慕课课程,并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平台、任意局网终端皆可参与学习,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学习愿景。南山区还在全区实施“教育信息现代化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各个学科中兼具学科特色与信息技术能力于一身的榜样教师。经过长达两年的知识学习→慕课课程研发→未来教室创新实践→主持技术沙龙→制定学科技术标准等环节的层层考验,笔者有幸从643位技术先锋中脱颖而出成为音乐学科唯一一位获得“学科技术导师”称号的音乐教师。多管齐下的学习途径、百花齐放的学习资源、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合理的激励制度造就了南山区乃至深圳市一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为突出的繁荣景象。

结合自身经历,笔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议组建有理论水平、专业过硬、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通过经验交流会、技术沙龙、公开课等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形式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二是制定科学的奖励制度。通过围绕某单项技术展开赛课、论文、案例等形式的比赛;也可以进行综合类的主题比赛,获奖选手可以授予荣誉称号,以此推动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继续学习和培训纳入学校工作绩效考核,对于积极、认真的参训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提升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洪志.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31-32.

[2] 陈仕.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9).

[3] 刘刚.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与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9):80-80.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