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依清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形象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形成,对儿童的未来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题将从儿童本位出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分析教材在儿童形象的选择和编排上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本位 小学语文教材 儿童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178-01
1 儿童本位的内涵和意义
“儿童本位”就是儿童是起点,是中心,同时是目的。“儿童本位”是一种教育立场,主张儿童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需求;它要求提供给儿童的教育,必须以儿童的心理成长、精神发展和能力发展作为逻辑起点,能够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承认儿童发展的规律。
以“儿童本位”为标准而编写的语文教材,更加符合学生的语言系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在需要,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特个性。
2 选文编排存在的不足
2.1 选文内容不合适,脱离学生生活时代
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写了不少童年的趣事,让人忍俊不禁。但我们细想,现在的孩子大都生活在城市中,文中提到的某些事物、场景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文章。例如,文中提到“溜平”中小白菜的“土窝”,这一场景相信大部分孩子并没有体会过,也很难理解作者的快乐;再者“谷子”“谎花”这些词语孩子们不一定都见过,也很难体会作者将“狗尾草”当成“谷子”时的快乐和天真了。
2.2 文章随意杜撰或改编
有时,所选作品承载了过多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教化作用,忽视了“儿童本位”,出现了课文事实与常识不符,杜撰名人故事的现象,还有一些对于经典文学作品随意删改,简化甚至颠覆了儿童形象,而且语言也变得平淡、苍白。例如三年级上册的《哪吒闹海》,由5000字删减成300多字,并对哪吒闹东海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把一个小顽童塑造成了一个小英雄。经过这样改编,文章失去经典性和人文性,成为了 “教材体”,难以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无法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2.3 人物形象存在缺陷
(1)男多女少,比例失衡。教材中的女孩形象和男孩形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受关注的程度上都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如果教材呈现的是一个男女不平衡的世界,那么这将对他们性别认识产生不良影响,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造成男性主导、男强女弱的惯性思维模式。
(2)忽视了少数民族。这套教材中的少数民族的儿童形象仅提到一次,重点也不是刻画藏族孤儿,而是来衬托孔繁森形象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以独具魅力的文化和民族风情吸引着学生,且当今社会人员流动大,教育对象中,不同民族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为了了解各民族风情,拓宽学生的眼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然而,当前的苏教版教材中对此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3)榜样儿童形象选择成人化。课文中认可的儿童形象首先是学习认真、勤奋刻苦的,或是凭借着自己的智能随机应变、吟诗作文,小小年纪便让人赞叹的,有的儿童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但他们孝敬长辈、懂事听话、善良可人,也得到了成人的赞赏。很明显,教材反映出了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以成人的视角、世间的价值观来判断好儿童;用名人、伟人的標准来要求儿童。这些榜样形象也忽视了儿童生活的原生态,忽视了儿童的天性,忽视了儿童世界特有的童趣和天真。不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极有可能会对童性造成应有的扭曲和压抑,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3 选文改进建议
3.1 贴近学生的时代和生活
教科书在编选儿童形象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生活的时代出发,减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和隔阂感,让学生能够更方便准确地理解文章意思,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再者,现在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信息高速发达、急速更新的时代,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也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即时应对性,适时的教育才能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3.2 树立正确的性别观
教科书的编写应注意男女比例的相对协调、男女角色形象的均衡和谐。第一,编者应注重保持课文角色男女数量比例上的相对均衡,可以加入一些值得学习的女性儿童形象,为学生树立可效仿的偶像性榜样,给予其积极的性别心理暗示,体现两性平等。第二,教科书选材时更要注重在男女儿童性格品质塑造上的平衡,注意课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人物性格、行为的描述,力求做到对两种性别儿童形象的客观公正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观,从而逐渐改变社会性别刻板意识。
3.3 展现少数民族文化
当代教科书不仅要反映现今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体现少数民族文化,这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必要的。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学生能够接触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其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编排不同民族地区的文化课程内容,展现复杂的民族文化现象,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3.4 还原儿童的天性
教材的编写应该尊重童性,关注儿童的天性,重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世界:嬉戏、撒娇、幻想、顽皮、痴迷、梦想等等,顺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张扬儿童真、善、美,而不是采用成人本位,甚至是名人本位的儿童观,将成人世界的评判标准强加于儿童。好儿童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快乐无忧的童年、天真无邪的童心、纯净诚挚的童真、生机盎然的童趣,快乐地成长,全面的发展,这都应该进入教材编写者的视野。
学生通过学习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而教科书正是这一媒介,教科书所呈现的儿童形象应体现出儿童快乐美好的生活,对塑造的人物形象应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儿童独有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以此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2] 王标.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