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文詩歌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语言艺术及文化内涵,是潜力无限的教学资源。选用适宜的英文诗歌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将大有裨益。本文重点探讨了英文诗歌在英语口语课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文诗歌;英语口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吕凡,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思政基础部,大学英语专业。
英文诗歌语言凝练,节奏鲜明,意象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是难能可贵的教学资源。但在很多高职院校中,由于课时所限,英文诗歌或让学生选学,或被忽略不学,其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适时引入英文诗歌进行口语教学作用重大,详述如下。
一、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在口语课堂中,许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词、短语、句子、句型等方面进行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听”口语,效率极低。长此以往,教师讲授很辛苦,而学生也觉得口语课枯燥无味。适时引入英文诗歌进行口语教学将起到很大的改进作用。首先,从教材内容看,口语教学以短语、句型和对话为主,其在初高中教材中司空见惯,毫无新意。而英文诗歌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凝练,想象空间广阔,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以诗歌为载体进行口语教学,新颖有趣,能增强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其次,英文诗歌节奏鲜明,紧凑有序,读起来朗朗上口,使得其适于朗诵或配乐吟咏。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羞于开口说英语。可开展小组朗诵比赛等互动活动,给与学生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增强用英语交流的兴致。由此,借助英文诗歌进行口语教学不失为增强学生学习口语兴趣的明智之举。
二、利于增强语感,改善英语发音
语感是指在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是一种通过对显性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内化了的隐性语言知识。语感由音、形、义三个要素构成,音包括语音语调、节奏和韵律;形包括词语、语法和句法;义重在强调话语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揭示了朗读对培养语感的作用。可选用短小精悍的诗歌或长诗中的精彩片断作为教学材料。以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进行讲解。其一,全诗的特点之一是其音乐性。全诗大部分采用错落有致的抑扬格,可采用带读、个人朗诵等方式教学,进行反复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训练。学生可借助节奏和韵律反复训练语音语调,也可不断纠正发音。其次,从用词看,多用古语和方言。古语增加了诗的严谨和华美,如thou=you(主格“你”相当于“君”或“卿”)。而方言则使诗歌显得更亲切,如luve=love(“爱人”, “爱”)。从句法看,全诗提及“爱”的词达十几处,却并未使人感到重复,反而更增强了爱情的强烈程度。第三,从诗意看,全诗重在歌颂爱情,由明喻开篇,将爱人比作六月的玫瑰和琴上乐曲,再用暗喻意指自己对爱人的爱,后两节又阐述了诗人复杂的心态,表达了对爱情的坚定决心,感情真挚。这样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输出训练,学生能快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语法、短语、句法及意境,以将诗歌中的显性语言知识内化为隐性语言知识,不断增强语感。
三、可为口语教学提供丰富的讨论题材
从本质上来说,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门“说”的技能课程,怎样训练“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口语交际“情境”常常很生硬,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也常常为此苦恼不已。因此,要训练“说”的技能,不妨先创立适宜讨论的“情境”。英文诗歌包含丰富的社会生活、语言艺术及文化内涵,一首经典的英文诗歌就是一个能激发人无限想象使人深思的艺术世界,可借助诗歌创设很多真实鲜活的讨论话题。以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名诗《未选择的路》为例。全诗朴实无华,含义隽永,节奏鲜明,韵律感极强。在口语教学中,除可指导学生诵读以改善发音增强语感外,还可挖掘其蕴含的丰富讨论题材。首先,全诗采用传统的抑扬格,学生可就诗中的韵律、节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必要求学生理解完全正确,而是重在激发学生用英语讨论的热情。其次,诗人巧妙借助树林里分出的两条路象征人生岔路。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时常要在两条道路中做出选择,选择不同,命运也不同。面对选择,我们都会犹豫不决,反复权衡,但最终都会做出抉择。可鼓励学生就人生十字路口做出选择发表看法,进行口语训练。例如,“two roads diverged”是毕业后两种不同工作的选择或两个不同城市的选择等。其三,诗人在诗中选择了人迹罕至的道路也能给与学生无限思考空间,可引导学生就此做出有意义的评论。英文诗歌在为口语交际提供丰富素材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可多加利用,以促进英语口语教学。
综上所述,英文诗歌在促进口语教学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增强语感,改善发音,还能提供丰富多样的讨论题材。本文从如上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英文诗歌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能为其他老师在教学方面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Bialystok 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1978(28):69- 83.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4]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