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方
[摘 要] 小学语文学习的要求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仅靠只注重知识获得的浅层学习活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适时开展基于学生核心语文能力提升的深度学习活动,才能最终达成目标。因此,切实开展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活动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语用学;深度学习;策略
一、意义:学生核心语文素养提升的必然选择
自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明显强化了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与实践,应该说,这些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具有操作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系列性。教师很多做法基本都是根据文本内容,觉得那儿可以进行一下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了,便设计一个运用练习,既缺乏系列,更缺少层次和过程,以至于相应的运用学习呈零打碎敲状,效果不明显;第二,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练习时,都没有注重让学生先充分明确相应的运用要求和规律,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运用练习,由此就使得相应的词、句、段和篇的运用常常仅只是练了而已,而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实际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第三,很少关注语境。缺少对文本特定语境下表达特色的品悟以及类似语境下语用活动的精心创设,由此学生明显缺少身临其境地运用语言的体验和经历,以至于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是个应然和必然的命题。第一,语文教育是肩负文化传承重任的母语教育,语文的学习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层,必然要关注文本深度意义的阐释和语言表达的深入品味和习得;第二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语文教学既要适应他们,更应提升他们。第三,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儿童文学为主体的。儿童文学虽然要顾及到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阅读的兴趣,但更需具有一种追求深度的艺术价值取向,以拓展儿童文学的审美天地。
二、内涵:语用学与深度学习精神的有机结合
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型语言学,是主要研究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以及可能产生效果的一门科学。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于语言的实用;语用学注重语言本身的使用,以语言为基本的要素,讲究语言的组织与驾驭,特别在乎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由于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使用和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因此,语境和意义是语用学的两个基本概念,特别强调“是在何时用何种语言向谁说话”。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话语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不仅限于所讲语句本身的意义,语境的不同,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也各不相同。语言符号是有限的,但在一定语境中,语言的运用是无限的。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学习意义上,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而是能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不是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或记忆,而能在阅读的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批判地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并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而言,其中的深度不是指知识的难度,也不是思想的拔高,更不同于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而是立足于儿童的深度,也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够达到的相对高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的思维挑战性。语言和思维是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儿童语言学习的深度离不开思维的深度。其具体包含三个维度: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课堂中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具有审视的思维眼光,对文本、对权威、对教师敢于质疑,学习中能够听到孩子“不一样的声音”;学生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思维,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否定与应答中生长智慧。
2.积极的语言建构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得意”而不“妄言”,语言的建构性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追求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建立联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语言的建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3.适度的感悟深刻性。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意义的一种个体性、自主性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相关文字材料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解读与表层感悟,而必须在正确领悟并把握文本基本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感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的重构。
4.深切的情感迁移性。没有触及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同样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一定是浅薄的。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旁观的审视,也不是理性的分析,而应该是在再现的情境中的一次经历,一次体验,学生的情感应该与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伴随着阅读,与作品一起跌宕起伏。情感的迁移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一次悉心的交流、精神的相遇、灵魂的沟通。
以上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分析语文教学深度追求的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系统。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可能是以上一个或几个目标的融合与统整,不求每一个方面的同步推进。
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的深度学习,就是以语用学基本精神为指导,聚焦學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精选相应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相应的深度学习活动,尤其是注重组织针对不同的语言运用环境,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相关语言文字,进而逐步习得、形成根据语境的需要,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深度学习活动,最终实现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形式,提高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理想境界。
三、策略:提高深度学习活动实效的最佳路径
1.精选合理适切的学习内容
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内容并非全需用深度学习的方式进行,因此,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切的内容开展学习。一般可以有三条途径:一是根据深度学习的目标,针对不同年段、不同文体的文本,选择教材中相应的适合内容,开展深度学习;二是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单元为单位,对相应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增补;三是联系学生生活,根据确定的目标拓展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开展深度学习。
2.积极开展深度学习活动
就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方式而言,相对适合的一般有三种: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就是根据精选的学习内容,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在语言运用中学习,就是根据精选的学习内容,合理创设语言运用的情景,并精心设计相应的语言运用环节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反思和追问中学习,就是根据精选的学习内容,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巧妙增加反思与追问的环节,以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的学习活动。
3.选用配套有效的指导策略
在指导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活动时,必须始终关注两点:一是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切实丰厚品读途径和内涵,以体会到相应的表达之法,特别是要更多地关注学习内容相类语境的创设,以及这些相类语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二是在学习活动的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依托学习内容进行创意表达,以迁移习得实际的语用能力。
4.进行适时的深度学习评价
一是立足深度学习进一步改進教师的教学评价。可侧重关注语用点的设计与选择、语境的创设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语用技能体验与习得的实效等;二是立足深度学习改进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观察评价。可侧重关注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是否有一定的思维挑战性、积极的语言建构性、适度的感悟深刻性和深切的情感迁移性四个方面。具体可以分别设计相应的评价表进行。
总之,积极开展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角度出发,切实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开展此类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陆红兵.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辩护[J].语文教学通讯,2011(03):54-56.
[2]李银芬,胡志红.让“深度学习”走入语文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3(09):77-79.
[3]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8.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项目编号:XC-b/2016/17)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