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范星 刘盛秀 李卉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合肥 230032)
扁平苔藓和脂溢性角化症是影响患者美观的皮肤病,由于临床类型多样从而给临床医师诊断带来一定难度,皮肤共聚焦显微镜(皮肤CT)由于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在色素性皮肤病、肿瘤性皮肤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对这两种疾病患者同时进行了皮肤CT和组织病理学检测,以判断两者诊断的符合率,希望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借鉴。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收集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以来就诊的扁平苔癣患者22例:其中男11例,女11例;年龄15~62岁。脂溢性角化症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5岁。所有患者均同意做皮肤三维CT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1.2 研究方法
1.2.1 皮肤CT检测采用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Viva1500系统,美国纽约Lucid公司)进行标准操作。扫描区域为500 μm × 500 μm。
1.2.2 组织病理学检测常规消毒、局麻后,取患者皮损及其周围0.5 cm的区域组织,常规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患者信息及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结果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表述。
2.1 皮肤CT与组织病理学诊断两种疾病的符合率皮肤CT诊断扁平苔藓22例,病理学确诊21例,另1例表现为慢性湿疹,诊断符合率为95.45%;皮肤CT诊断脂溢性角化症30例,病理确诊29例,另1例患者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96.67%。
2.2 扁平苔藓的皮肤三维CT镜像特征角质层及颗粒层增厚,5例见角化不全(图1a);真表皮交界不清,基底层的色素环模糊或者消失,可见形态不规则的高折光性物质沉积(图1b);20例患者见明显的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病理提示角化过度,颗粒层肥厚以及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图1c)。图1d为临床照片。
2.3 脂溢性角化症的皮肤三维CT镜像特征角质层增厚,皮沟增宽;棘层内见较为典型的“脑回状”结构(即乳头瘤样增生表现)(图2a);9例患者中见境界清晰被包裹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中度折光性物质(假性角囊肿);19例患者真皮浅层见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6例患者真表皮交界处见色素增加。病理提示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肥厚及假性角囊肿形成(图2b)。图2c为临床照片。
图1 扁平苔藓皮肤三维CT镜像、组织病理像及临床照片Fig.1 The RCM,histopathological and clinic images of lichen planus
扁平苔藓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或者黏膜上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少数患者伴有内脏系统疾病或肿瘤[1]。皮肤三维CT在国外已经作为扁平苔藓重要的检测手段[2-3]。本研究发现21例扁平苔藓患者的皮肤CT镜像均有颗粒层增厚及真表皮交接处色素环消失、噬黑素颗粒沉积等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的特点,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这一点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4-6]。此外,少数患者可发现角化不全,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一般无细胞异性及不典型性[7-8]。本研究中1例患者由于皮损瘙痒及外用药反复刺激使皮损变得肥厚导致皮肤CT镜像不典型,造成误诊。
脂溢性角化症是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临床表现多样且极易与基底细胞瘤、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素瘤相混淆。国内外学者利用皮肤CT检测可对本病做出较为可靠的诊断[9-10]。本研究发现皮肤CT诊断脂溢性角化症较为特异的镜像特征为表现为“脑回状”结构的乳头瘤样增生表现以及角化过度和棘层肥厚[11-12]。此外,可有假性角囊肿、真皮浅层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色素增加等表现[13-14]。另外1例患者由于病程时间长,患者搔抓刺激,反复出血,诱发感染,转化为基底细胞癌。这一点与周红等[15]的研究较一致。
图2 脂溢性角化症皮肤三维CT镜像、组织病理像及临床照片Fig.2 The RCM,histopathological and clinic images of seborrheic keratosis
综上,皮肤三维CT由于其无创性、实效性、可重复性等特点在扁平苔藓和脂溢性角化症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给临床医师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但由于该技术扫描深度有限,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皮损较厚、病变较深或者皮肤凹凸不平时则影响检测的准确度。因此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若皮损时间较长、有反复搔抓刺激史,外用过多种药物治疗等均会影响皮肤三维CT的诊断准确率,因此必须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从而得出准确的诊断,使得患者能够得到早期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