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职院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育人

2018-10-15 10:36许步亮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许步亮

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先“浸”,让学生“浸”在活动中,让学生“浸”在课堂中,让学生“浸”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中;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资源,創新性思考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润”物无声。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那么,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则需要以承载优秀文化传承的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基础,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信息和负面现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中华民族当前乃至未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一)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疏远感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不多,很少主动阅读中华文化经典,难以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如此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也缺少认同、对中华传统节日也比较冷漠。传统美德虽然产生于历史,但却具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今天虽然我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道德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以传统美德为根基的。

(二)高职院校问卷调查情况

笔者曾就工作单位的大学城几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反映情况也是印证了笔者的担忧,但同时也燃起在笔者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信心。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支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在当代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化时,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赞同;就个体而言,70%的被调查者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仅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起作用。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不能深入去学习,更无法内化为自己个体的精神内涵。调查也说明高职院校传播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对较薄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学生理解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往往会受社会中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进而丧失社会责任感,盲目的追求个人利益,自私自利。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上原因分析

笔者工作的单位是一所专科高职院校,在笔者授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让人无法释怀的情况。比如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屈原、司马迁、岳飞等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了解得甚少,甚至对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有个别同学也说的不全面,中国历史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全部知道的也不多,更谈不上通读。究其原因应该就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阅读量低;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文化底蕴较浅;再者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缺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不愿意探寻原因认识不足,动机不纯,笔者学校的大学生都是三年制的专科学制,录取成绩基础较低,学习能力一般,主观上没有学习的意愿,被动无奈式进入校园学习的较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切合点

(一)在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一脉相承之间,流淌着最纯粹的工匠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能教学的场所需要,更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引入职业教育中,如编写校本教材,要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特点编写出一套具有全面性、典型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作为学生专业科的学习教材。要精选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吃苦奉献”“诚实守信”感恩互助”尊亲孝亲”等一些主题素材,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领略中华文化智慧,学会做事与做人,崇尚劳动光荣的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在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制度文化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重在实现凝聚广大师生思想意识的文化认同,使全体师生达到共有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修为、思考方式、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而制度文化隐含在学校的大学章程、管理规定、仪式活动、教育形式等各个方面,深入学生会、社团、班级、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的运行管理进而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制度文化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要提炼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实质,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史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塑形,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传统美德是高职院校发展取之不竭的思想动力,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引导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校园文化的基本风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式育人的实效性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先“浸”

高职院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经费投入相比专业建设的投入普遍较少,而育人的作用确是旗鼓相当;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载体接受着多元复杂的道德观念;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也不同程度荡涤着大学生的心灵;韩剧、美剧、西方节日,金钱、权力至上等引起其内心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博弈,使得处于思维最活跃、情感最丰富、接受外界信息最敏感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缺乏有效统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先“浸”,让学生浸在活动中,让学生浸在课堂中,让学生浸在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中;在大学的校风、校训、大学章程、制度文化都成为学生畅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浸泡其中。文化育人不能急于求成,文化要靠儒化与印染方能深入润进个体的内涵,这前提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泡学生,方能抵制浮躁的各种诱惑。“浸”于其中,久而久之即使外在的多元文化、腐朽文化再次侵蚀之时,高职院校的学生会产生免疫抗体,高职院校终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资源,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创新性思考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看似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润”物无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创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的机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公选课、人文素质课等不同形式的传统课堂通过创新模式如:网络游戏竞赛;结合表演、竞赛、朗诵、演讲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创新,开展网评等网络参与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在专业教育中,高职院校经常会把杰出校友请回校园,往往会对在校生产生强烈的示范作用,抓住契机让各个专业的杰出校友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润”物有声变无声。充分运用校报、校刊、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客户端、校园网、校有线电视等媒体,每天推出国学知识讲座利用、中华诗词鉴赏和中华传统节日、风俗介绍,大力宣传春节、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实现“润”物有形、有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多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各方面,难点就是持之以恒让其实现“润”物,而不是走过场。

参考文献:

[1]陈永福,陈少平,陈桂香.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 (1):120-123.

[2]任世雄.把握校园文化育人内涵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5 (4):81-83.

[3]刘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J].安徽文学,2018 (7):135-136.

[4]任清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8 (8):125-127.

[5]韦道火.中职学校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J].教育观察,2018 (10):143-145.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高职院校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