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辅之蔬果图中的中国美学元素

2018-10-15 02:25钟祖芳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

钟祖芳

摘要:丁辅之是民国时期印、书、画、诗四绝的大家。目前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丁辅之的蔬果题材作品每每推出都极受各大藏家喜爱,成交价格往往高出估价几倍不止。丁辅之绘制的蔬果图中既有成熟的个人风格,又有其对中国美学元素的理解,既为市场所需,又得张大千、吴昌硕等业内行家认可,文章将通过解读其果蔬图中所含的中国美学元素,探究其中原因。

关键词:丁辅之;造型元素;审美态度;审美心理

丁辅之(1879-1949),浙江杭州人,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号鹤卢,又号守寒巢主。“八千卷楼主人” 丁松生后人,家富收藏,自幼承家风,诗、书、画、印、鉴藏无一不精。1904年与叶品三、王福庵、吴石潜四人联名组织印社,名为西泠印社,广邀海内外金石爱好者入社。作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尤精于甲骨篆文,常于绘画作品中以甲骨文提拔,独具特色。丁辅之于四十六岁开始学画,至七十岁逝世只有二十六年时间,他的绘画题材以松、梅,蔬果为主,其运用没骨技法绘制的鲜蔬果品鲜活可爱,用色明朗雅致,无烟火气,无脂粉气,张大千、吴昌硕都曾在其画上提拔赞誉过,圈内行家则谓“极璀灿芳菲之妙”。

目前在海内外艺术市场上,丁辅之的作品每每推出都极受各大藏家喜爱,成交价格往往高出估价几倍不止,如1944年所作《果品12开册》,此册是丁辅之晚年精心之作,原估价20?30万元,受众买家竞相追捧,最终成交价达123.2万元。丁辅之的绘画作品,尤其是蔬果题材的作品,既为市场所需,艺术水平也得到业内认可,又有个人面貌,其中原因值得思考和研究。

“点”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本元素很早就被确定和肯定了下来,在陈绶祥的《国画讲义》中提到:“点画的用笔用墨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它自身具有审美意义……第二个,元素本身之间的结构关系既是无序的,又是耗散的,用在不同地方,就是不同的语言。”“一点下去是有形状的,一堆点是有聚有散的,点下去既是形又是色,既是笔又是墨,它具有不可更动性,不可替代性,任意造型性等特点。” 丁辅之的蔬果图采用没骨技法,其中在某些水果的处理上大量运用点来进行果实的塑造,如桃、梨、杨梅、荔枝、冬瓜、南瓜等,如1936年所作的《秋瓜图》,图中分布于瓜表面的大小错落的点与西方绘画中的点不同,它是中国画中的点,它有位置、有形状、有大小、有均衡,这些有颜色的点是符号化的艺术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点这一元素在每张果蔬图中的反复强调和运用形成了他的个人艺术风格。中国画的点画的形状和组织多种多样,可以表达任何语言、体裁、内容,同一种点既可以表达树叶、也可以表达杂草、还可以表达石头,它表现的不仅是形象自身,也是艺术语汇自身,是艺术语汇的解放。在丁辅之的果蔬图中,同样的点既出现在桃上、又出现在香蕉上,出现在梨和苹果上,出现在杨梅上,还出现在枇杷的枝干上,如其所作《清凉夏果》一图,画中水果除石榴与葡萄外,都是用细密小点堆挤而成,这些点如同细胞一般分布在各个果实表面,有呼吸,有生命,在现实物象中本不应存在“点”的位置,丁辅之主观地创造出这种适于表现的“点”的符号语言。中国画自古以来便强调观察自然,总结规律,但又要求与自身主观能动性结合。《周易》中“……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丁辅之作品中,对点的运用正是在细致观察物象的基础上,其点的浓淡、位置、疏密都适宜地体现出蔬果的形态与质感。这二者结合,使其绘画作品達到了“其香欲泛,其汁欲流”的效果。

绘画的本质就是形色。中国人从周代就逐渐总结出了形色的理论,中国画中的颜色运用也一直与社会文化观念结合在一起。颜色的使用在中国有明显的阶级划分,而绘画中颜色的倾向也传达出作者的个人认识与涵养。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过“恶紫夺朱”的观念,认为紫颜色不好,原因是紫色不是一种单纯的颜色,分不清他是红的还是蓝的,他的色相会随着加进去的红色或蓝色的多少而变化,不能清晰表达观念。纯净的颜色可以表达明确的观念,丁辅之的蔬果图中,使用的大部分是单纯的颜色,每一种果实的颜色倾向都是清晰明确的,在研究过果实的固有色之后,不仅在固有色的基础上人为地进行了单纯化的处理,也使其用色与中国文化的意识倾向结合。如2013年于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其所作《夏日菓品》扇面,整张图背景为暖色,所绘果品也以暖色为主,整体温暖明亮,唯有个别菱角与果叶偏于冷色,果实依据品种安排用色,同类果品之间色差很小,整张扇面用色单纯明净,符合中国人普遍审美喜好。又如其所绘《三桃图》,图中仅有两个蟠桃与一个寿桃,内容单纯构图简洁,三只桃子皆运用朱砂与胭脂等明快暖色调绘画,只有寿桃底部用极其浅薄的花青点上冷色,整体单纯温暖。丁辅之在处理自己画面颜色时是有冷暖意识的,是有疏密意识、有节奏意识的,他主观地运用和安排颜色,使其画面更为中国人民所接受。

蔬菜瓜果本身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农耕为主的中国更是受中国民众喜爱的题材。中国画自古以来有大量表现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品,如南宋林椿的《果熟来禽图》、鲁宗贵的《橘子葡萄石榴图》等,以蔬果为主的成语也多是吉祥的寓意,如“硕果累累”、“瓜瓞绵绵”、“衔华佩实”等。在中国文化中,橘子、柿子、瓜、石榴、桃、葡萄等,或赋予其多子的文化内涵、或赋予其如意长寿的内涵。丁辅之选择瓜果作为其绘画的主要题材,正是建立在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丁辅之的果蔬图之所以艺术水平被同行所认可,作品又为广大群众所接纳喜爱,其中不仅有丁辅之对中国画中“点”这一重要符号语言的理解,有对中国画颜色运用的理解,更有对中华文化本身,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浩云.雅俗共赏人见人爱民国大家丁辅之[J].收藏,2017(08):26-33.

[2]陈绶祥.国画讲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3]来知德.周易集注[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4]丁如霞.丁辅之蔬果册[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