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读”学“写”,探索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

2018-10-15 06:55牟原喜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阅读教学

牟原喜

【摘 要】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为了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并培养写作的兴趣,阅读课要从习作的角度解读文本,提供习作的要素;要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渗透习作的要诀;要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揣摩习作的角度。由“阅读”学“写作”,教师为学生铺设了有效习作的路径,让他们的写作有最真的“源头活水”。

【关键词】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由读学写

三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如何在习作起点上,化难为易,让学生有法可依,并培养习作的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既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唯有“读进去”,才能“写出来”。因此,笔者以为,应依托于教材,从习作的角度解读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习作有最真的“源头活水”。

一、解读单元文本,提炼习作要素

作文难在哪儿?首先难在没有内容,其次难在无法可依,再者难在无言可“琢”。学生背诵的语句不可谓不多,可是精当妥帖的语言难以呈现。这与阅读课没有从习作的角度整体解读文本,阅读与习作“分两条腿走路”有密切的关系。

(一)基于单元,梳理文本共性

教材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排。因此,解读文本往往从主题切入,但光围绕主题(内容),就会脱离语用,还应从写法角度切入。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从习作的角度进行整体解读,可以发现它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1)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心灵。四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内容不同,但都鲜活有趣。文中生动真实的描述,易勾起学生的生活记忆。(2)围绕一点,写清生活场景。场景感是记事作文的生命。每篇课文都是围绕某一特点,把当时的生活场景写清楚的。(3)对象明确,画面清新可感。如《爬天都峰》一文中,作者分别描写了“我”和老爷爷是怎么爬山的;《槐乡的孩子》具体描写了收获槐米时男孩和女孩的不同行为。这就是表达的秘密——写作有了清晰的对象。

(二)基于年段,提炼习作重点

如何把以上的共性转化为课堂实践,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习作的养料?教师还需要依据年段特点加以审视。结合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重点如下:(1)观察生活,眼中有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中段要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第一单元的文章都抓住了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写作。正因为眼中有特点,观察才有了落脚点。(2)依据特点,举例说清楚。习作的视角被打开,描写的着力点也随之明确了。例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中,为了说明民族小学课堂的安静,作者抓住了窗外动物的动作和神情;《槐乡的孩子》中,为说明槐乡孩子的勤劳,作者抓住了男孩女孩采摘槐米时的动作。(3)选择对象,构段有方法。三年级正是学生学写片段的最佳时期。单元中的四篇文章给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构段范例,都写了两方面的内容,而且互不交叉,平行推进。这样的由读到写降低了难度,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

二、依托阅读主题,渗透习作要诀

提炼了教材文本的习作核心要素后,教师还要将它们自然地融入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学生获得写作密钥。

(一)随文积累,丰厚素材库存

三年级学生还不会整合与提炼,会让许多精彩的生活场景从身边滑过。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依托阅读主题观照生活,那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就能真正为其所用。仍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习作重点和方法经过整体解读,教师已了然于胸,于是在教学完《我们的民族小学》之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记录表(见下表)。

此表可帮助学生时时观察生活,记录内容,自觉积累素材,为后面的习作提供丰富的语言支持。

(二)梳理比较,提供习作支架

整体回顾单元,发现文本的习作共性,能解决学生“无法可依”的问题。如上完《金色的草地》后,教师让学生对比讨论该文第二自然段与《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三自然段在写法上的共同点。

生:我发现《金色的草地》第二自然段写哥哥、弟弟玩得很开心。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你们觉得是哪一句?

生:“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师:真好,为了说明快乐,先写了——

生:先写了哥哥假装一本正经的样子,再写了弟弟假装打哈欠……

师:那和《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二自然段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生:《我们的民族小学》是围绕“安静”,先写同学们的表现,再写动物们的表现。它们都是围绕一个特点把事情写清楚的。

……

再如学了《爬天都峰》和《槐乡的孩子》后,学生通过梳理比较,发现两者写法上的秘妙,即描写某一个活动时,把活动对象分开来写,并由此掌握了文本的构段方式。在之后的语文課上,教师带领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让学生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及时运用这一方法。

三、学习语言表达,揣摩习作角度

(一)合理想象,入情入境

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体悟作者的心境,然后追问,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当时作者身在何处。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还原文本的场景,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片段。

师:西沙群岛的海底很有特点。读第三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三自然段抓住了海参、大龙虾、珊瑚来进行描写。

生:作者是抓住了这些事物的特点来写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描写珊瑚时,抓住了形状;描写海参时,抓住了动作;描写大龙虾时,抓住了披甲。

师:原来作者就是通过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把它们介绍清楚的。我们也来抓住特点读一读。

……

师:同学们,你们猜,作者在哪里呢?这些是凭空想象的吗?

生:他就在海底,他的眼前有许多的海底动物。

生:他一定在海底世界,正在认真观察,觉得海参最有趣,大龙虾最威武,珊瑚最美丽。

此时,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习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场景感,当站在某一个角度观察事物时,就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特点写清楚。许多课文教学时都可以做这样的猜测,这也可看作是一种“移情”策略。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中,在体会作者心境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厚自己的人生阅历。

(二)模仿语段,自由表达

阅读学生的习作,教师有时发现他们缺少精当的语言运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在阅读课上内化作者的语言。因此,当学生入情入境之后,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迁移运用写作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表达。仍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

师:海底的鱼儿真多,作者抓住了鱼儿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写清楚了。请你们拿起笔来圈出描写鱼儿特点的词。

(生交流,发现鱼儿各部位的不同特点)

师:富饶的西沙群岛还是鸟的天下。你们此时就站在海岛上,你的眼前有成千上万只鸟,最吸引你的是哪一种鸟的哪一部位呢?

教师在学生展开想象之后,出示鸟儿的各种图片,让他们尝试运用书本上介绍鱼的语言来介绍鸟。此时,学生的语言非常丰富,因为他们的表达有了依托,精当的语言也就自然地流淌而出了。

总之,由“阅读”学“写作”,为学生铺设了有效习作的路径,使习作有了“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李少萍.见证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名课 名主张[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325600)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