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增余
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打破以往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以来,这种命题方式就一直沿用下来,这使诗歌鉴赏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就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首先,要熟读。熟读成诵是古文学习的基本功。大家都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早期的启蒙大多都是从《唐诗三百首》的诵读开始的,大家都会发现这样的诵读对我们的早期教育很有帮助。大量的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反复吟咏的过程中,诗歌的文字意象就会转换成大脑中的有形具象,而且这些形象不断地丰富、细腻,在形象的感悟中不断地把我们带入诗歌所营造的美妙的氛围中,心灵得到美的体验与熏陶。
其次,运用学习积累的诗歌鉴赏一般知识分析理解诗歌。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在老师教学和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都可能激发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常见的诗歌鉴赏常识有文体知识、诗歌流派与风格、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把握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提高自己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
我国的古代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古诗鉴赏必须建立在掌握基本的古诗体基础之上。首先,我们应对古代诗歌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有所了解。大家很早就知道,我国古代诗歌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源头,由这两只根脉,发展成了后世异彩纷呈的古代诗歌各种流派。这些知识我们都要不断积累,这是我们理解、学习一首诗歌的前提。其次,诗歌在形式上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地方就是讲究韵律。古代诗歌比较讲究句法、用韵、对仗等,这些知识有助于解决为什么古代诗歌易读成诵、朗朗上口的问题,便于我们理解记忆。再次,还要注意古代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鲜明的音乐性,唯其如此,才能使得古代诗歌在有限的语句中揭示深刻的主题,同时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
我国古代诗歌要通过意象表达内心感情。用来表情达意的意象很多,所有生活中出现的事物都有可能进入诗人的创作范围,成为创作的素材。常见的意象有月、花、水、山、柳、雁等等。这些意象在古代诗歌中都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比如“月”代表思念、团圆,“花”代表美好,“柳”代表离别、思念等。所以,我们鉴赏古代诗歌时,要善于把握意象,揣摩情感。
古代诗歌经历几千年的发展,有不同类别。按照诗歌的句式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按篇章结构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诗歌的内容即取材范围一般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讽喻诗、咏怀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等。古代诗歌的风格流派是多样的,不同流派在对象的选取上、表达方式上、主题思想上都有区别。比如就山水田园诗而言,它是古代写景抒情的诗歌,其数量居多。从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作品中就能看出。这些诗歌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边塞诗在唐诗中也非常突出。出现了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一大批代表诗人,他们的报国之情、豪迈气概以及边疆愁思鼓舞了很多后来的人。咏怀诗也具有代表性。古人往往有很多内心的困惑,有仕途的,有人生的,面对起起落落的时事变化,往往有感而发。就诗人形成的创作风格而言,古代诗人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孟浩然的诗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的诗细腻生动,作诗如画;王昌龄的诗雄健浑厚;李白的诗飘逸洒脱;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等。对这些风格的了解探讨,有助于我们鉴赏诗歌。
遇到古诗鉴赏题时,我们可先作相应的分析比较。比如诗歌题目,往往它具有概括作用,人物、时间、节日、事件、感情基调等都可能在题目中暗含。同时作者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诗人的创作风格我们已经比较了解,因而看到作者我们能很快想到其自身经历及主要创作风格,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归纳主题。我们还应注意从诗文中择取意象。比如写到的景物、提到的物象等,这些事物对我们理解诗文很有帮助。其实有些题目就是直接考查这方面的内容。做古诗鉴赏题时,我们应多从题目中摄取相关提示,比如题干内容、题目相关注释等。
之后,我们应当根据题目的要求回答问题,要仔细分析题目考查方面,合理作答。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或者有几问却只做一答的现象,可见审题对做诗歌鉴赏也同样重要。再者,我们还要注意作答时应做到言简意赅,全面充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好做到一问一答,清晰明白。
下面有一道古诗鉴赏题,我们按以上方法来分析一下。
阅读下面两首唐代送别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 濤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在送别的时候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出现有何作用?
2.两首诗的末两句虽然运用的手法不同,但却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试作具体分析。
从两首诗的题目可看出都是《送友人》,题干中也说是送别诗,既然送别,而且是关系亲密的朋友,作者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两首诗在表达上有所不同。
就第一问而言,问我们两首诗都提到了哪些意象。从第一首中可找出“蒹葭”“寒月”“山色”;第二首中可找出“青山”“北郭”“白水”“东城”“浮云”“落日”这些意象。第一首借“共苍苍”三字极力渲染了送客时的凄凉气氛,第二首运用拟人的手法,构建了分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可见,这一题通过查找意象就可作答。
回答第二问,我们可抓住每首诗的最后两句详加分析。第一首诗,运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出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而第二首用马之依恋同伴、不忍分别,烘托分别时的缱绻情意,似有无限深情。这一问,可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答。
上面只是从一组对比阅读中,按题目的要求结合诗句找出答案相关的信息。它仅仅是一个示范。我们应该掌握的方法还有很多,都要寄希望于大家平时的教学阅读中。俗话说,熟能生巧,多锻炼、多实践才是掌握诗歌鉴赏技巧的有效途径。对于任何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而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认真负责的实践去验证,并做到活学活用。
大家知道,平时教学和学习中每次碰到的鉴赏题目并不相同,可能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不过只要我们方法得当,详细分析,再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平时教学与学习中应多积累,多分析,只要掌握方法,多加训练,积少成多,便会在以后做题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