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题 读通文 读出情

2018-10-15 19:40顾晔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王昌龄首诗诗人

顾晔

五千年的悠长岁月里,中国文化曾有过各种各样的辉煌,诗歌就是其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最近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力求通过对诗歌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由此刮起了一股全民学习古代诗歌的文化热潮。

古代诗歌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它的表达与呈现的方式与学生如今日常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有一种割裂感,较多地停留在识记和浅层的体会上,缺少一个系统而深入学习的方法,这也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最大的障碍。可以说,古代诗歌优美的韵律节奏、凝练的遣词造句、隽永的情感意境,这一切都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这是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基础,在反复诵读中反复体味。但是诵读,也需要方法,这样才能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产生更深入的、更接近作品本真的感受。诗歌诵读要读懂题,读通文,读出情,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境有所体会,对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所感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有所领悟。下面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谈一谈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一、读懂题

很多诗歌的题目都表达了写这首诗的时间、地点、缘由,甚至已有这首诗的情感的流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个诗题不仅告诉我们写这首诗的缘由是诗人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写这首诗寄给他,细细读题,更是能够读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了。“闻”不只是听说,更有惊闻之意,是痛惜好友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而且只是因为“不护细行”,生活小节失于检点就遭受这样的不公命运,表露出了同情。“左迁”,贬官,更需要关注到这个“龙标”之地,不仅是贬官,而且是如此荒远之地,可见不幸之至。当时诗人李白在东南地区游历,不能相送,更不能相随,一个“遥”字流露出遗憾和痛心。所以当即写了这首诗,遥寄给他,这个“寄”也不只是寄书信,更是寄托情感,带去一点慰藉。所以要读懂这首诗,解读这个题目很重要。其实初中诗歌教学中类似的题目也不少。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夜”不仅点明了时间,更有长夜漫漫、内心孤独之意;“雨”不仅点明了天气,更是表达出了秋雨绵绵、愁思绵绵之感;“北”不只是个简单的方向,而是当时诗人李商隐身处巴蜀,北更是家的所在;“寄”同样是表达出以此诗来寄托情感。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诗题,来直接感受诗歌的题材,是田园诗,是送别诗,还是边塞诗。这有助于对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有初步的把握。

读诗题,还不要忘记读诗的作者。每个诗人都有他的人生轨迹,都有他的艺术风格,读懂作者,也就能更好地了解诗歌创作的初衷,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内涵。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正因为作者是诗仙李白,所以他的洒脱性格、他的浪漫风格,让我们也不难读出诗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奇特想象。

二、读通文

读通文就是要读诗歌的语言表达,读通诗歌的表现内容。了解诗歌的大意是进一步赏析的基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要读出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方式表现的诗歌内容。首联通过写景奠定感情基调,颔联通过叙事来进行铺垫,颈联和尾联直接抒情。读通文有时还需要读出诗歌的画面感。诗歌的画面感就是诗歌用语言文字描绘一个画面,通过画面表达出一个意境。诵读这首诗就会有如临其境的感受,就会有与文字意境相符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中国诗词大會”中也有通过作画来猜诗的环节。诗歌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通过读诗歌的文字去感受诗歌画面的能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现的就是一幅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我军将士士气高昂、雄姿英发、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画面,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场景和战争风云,为表现诗歌的主题服务。再如王维的《竹里馆》,展现出诗人独坐竹林、明月相伴的画面,从而表现出诗人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清幽与淡泊的意境。

三、读出情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文字就不是诗歌。所以要读透一首诗,对这首诗歌情感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去体会。一是诗歌为表达情感所取的外在事物的理解,也就是意象的体会;二是诗歌为表达情感所凝练的关键字词的体会;三是诗歌为表达情感所运用手法的体会。还是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这首诗中,作者表露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接。用诗句中的一个字就能概括,就是一个“愁”字。这个愁体现在“杨花”“子规”这两个意象的表达上。杨花,漂泊不定,苏轼的《水龙吟》说是“点点是离人泪”,还有一种离别的伤感。诗人借杨花孤零飘落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有如友人现在的身世。子规,杜鹃鸟,啼声哀切,宋人李重元《忆王孙》写到“杜宇声声不忍闻”,诗人借子规表达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杨花、子规不仅点明时令是暮春,更是为了烘托凄凉悲伤的氛围,表达诗人感叹飘零、离恨之情,这两个意象的表现寄托诗人自己的愁思。这个愁体现在“过五溪”的“过”字上。五溪一带,是当时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自然条件非常恶劣,而龙标比它还要远。唐代是以贬地距离京城长安的远近来衡量贬官罪责轻重的。这个“过”字的凝练,不仅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可见当时世道的不公,更将诗人李白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情愫突显出来。这个愁还体现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拟人手法的运用上。明月多情,接受了诗人的托付,将诗人的“愁心”带给好友王昌龄。这愁心是诗人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想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因为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可倾诉,无人可理解,只能将这样的愁思寄托给明月。人隔两地,自己难以相从,也只有依靠它才能将自己的愁心寄予友人。这样人格化的表现手法、奇妙的艺术想象,使明月知人意,通人情,也使整首诗情感的表达知人意,通人情。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感悟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的这两句,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诗人自己那种乐观豁达的心境。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使诗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气概。“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而这只鹤便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搏击长空,一展雄姿。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可以说,诗歌是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凭借。教学中要以读为抓手,读懂题,读通文,读出情,引导学生找到鉴赏诗歌的方法。学生不断积淀,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王昌龄首诗诗人
Poesía En la frontera
《上课没人抢》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我想写首诗给你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