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相姝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0038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于2017年8月25日至9月8日在天津市成功举办,为此,天津市采取了严格的空气管控措施,但改善效果有待评估。目前,对我国大型赛会期间空气污染物特征变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子锐等[1]监测发现奥运期间偏南气流会引起ρ(PM2.5)的上升;吴其重等[2]从气象场和排放源两方面研究了奥运期间北京市PM10浓度大幅减小的主要原因;为了评估全运会期间天津市空气质量变化,对比研究全运会前、全运会期间、全运会后以及2016年全运会同期,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时间变化特征,并采用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气象因素的影响。
全运会期间(2017年8月25日~9月8日)四种主要污染物日均值分别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4h准则值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比较。受减排措施与降雨天气的影响,全运会前6天PM2.5日均浓度均小于WHO准则值。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PM2.5日均浓度有6天达到国家一级标准,14天达到二级标准,9月8日一天超过75μg·m-3。PM10日均浓度有11天小于WHO准则值,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11天与15天。SO2日均浓度均小于WHO准则值和国家一级标准,质量为优。NO2日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的天数分别为13天与15天。PM2.5与PM10仍是制约天津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尽快采取了严苛的空气管控措施,但全运会期间西北气流影响弱,以静稳天气条件为主,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显示出空气质量改善的艰巨性。
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HYSPLIT)进行后向气流轨迹分析,气象资料为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数据同化系统(GDAS)2017 年数据,分别在 2000m,1000m,500m高度每6h计算一条轨迹,每次后向延伸时间为120h(5天)。
图1(b),(d),(f)体现了污染物在全运会期间的积累与清除过程,图1(a),(c),(e)为2016年同期气流传输情况对比。2017年8月27日团泊洼接收到的500m气流主要来俄罗斯、蒙古国境内,气流强度大,起始高度较高,1000m与2000m气流主要来自西北方向与河北省,强度较弱,不利于局地污染的扩散与清除;2017年9月2日接受的500m与1000m气流主要来自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与江苏省,容易将途径河北省、山西省等地浓度较高的大气污染物传输至天津,2000m气流为来自西北方向的强冷气流,其后来向逐步南移;2016年同期,500m与1000m与2000m气流均为来自东北与北部的强冷气流,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清除。2017年9月8日接受的不同高度层的气流均主要来自河北省、山西省及内蒙古,1000m与2000m起始气流高度较低,2016年同期接收的气流主要来自内蒙古、蒙古国与俄罗斯贝加尔湖等地,较高的起始高度使自身携带的污染物浓度水平较低,气流强度大缩短了污染物积累与清除时间。通过2016年与2017年的对比发现,污染物浓度水平受排放源影响的同时,也同时受区域气流传输的影响,也部分解释了尽管实施了严苛的空气质量管理措施,但2017年全运会期间特定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高于2016年同期的现象。
图1 2017年全运会期间与2016年同期后向气流轨迹分布
PM2.5与PM10仍是制约天津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尽快采取了严苛的空气管控措施,但全运会期间西北气流影响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显示出气象条件是制约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2017年全运会期间500m与1000m气流主要来自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与内蒙古境内,且相对2016年同期强度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与清除,说明污染物浓度受区域气流传输的影响明显,部分解释了严格的空气管控措施下,特征污染物浓度上升的现象,也说明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性。因此,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应促使京津冀地区协同减排成为常态,尤其是在保障“燃煤抑硫”控制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扬尘的污染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