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价值。
校本研修是一种常态的教师培训行为。教师培训可以分为专项培训和常态培训。专项培训是由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以短期集中研修和远程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或是为了普及全体教师某方面知识,或是为了完善某类教师某方面知识,或是为了促进某类教师的整体提升。常态培训就是指校本研修,它是根植于日常教学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校本培训活动。专项培训和常态培训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涯全程学习的支持系统,形成了行动研究和理论学习相结合、通识培训和专业学习相结合、基本技能提升和教学素养积淀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层级、立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校本研修中的“校本”,其要义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强调的是“研修”的基本条件、基本方式、基本目的。“研”就是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理性行为,其直接动因是解决在实施课程即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即校本研修以问题为导向。“修”指善、使美好,即修身,强调人的素质品性的发展和涵养。据此,“研修”是指教师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专业理念得到深化、专业知识得到丰富、专业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素养得到发展。研究是显性的活动,修身是隐性过程。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提出要“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丰富研修主题,通过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没有校本研修这个常态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就缺少根基。
因此,作为规范的价值判断,教师专业发展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经验追求教育品质、加深教育理解追求职业境界的过程。而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研究活动与过程,其共相目标是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其逻辑终点必然落实于教师专业发展。
厘清了校本研修的性质,校本研修的内容分析就成为亟须澄清的问题。校本研修的内容界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校本研修活动实施的准确性和指向性,即校本研修研究哪些内容解决何种问题。
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实施课程的活动,主要由教学活动、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等内容构成,而这些内容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为了学生发展而实施课程,于是有了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行为——教研活动;用教育理论、教学原理来指导教研活动,又形成了教育科研活动;将教研活动、教育科研的成果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得到良好实施,学生不断获得成长,教师专业有效提升,教育内涵逐步深化,而围绕这个过程所开展的一切活动就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全部内容。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从3个维度、14个领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方向和目标(见图 1)。
图1 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3个维度、14个领域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在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三个功能导向就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保持一致的,即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其课程设置的内容主题(或模块)涵盖了课程实施的全部要求(见图2)。
图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在职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教师专业标准”所提出的目标,是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几乎都必须依赖于长期的教学实践才能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列举的课程模块内容,几乎都是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这两个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纲领性的标准,都和校本研修密不可分。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对校本研修的对象进行质性分析,校本研修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课标研读、教材分析、学情调研、课堂诊断、学校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
课标研读是指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科素养的整体把握。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课标研读就是把握课程价值,理清课程所承载知识的内部逻辑关系,使课程实施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课标研读是实施课程的逻辑起点,也是校本研修的首要内容。教材分析是指对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教科书,进行要素方向分析、关系方向分析和组织原理方向分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没有对教材整体的准确的把握,就不可能有课程的良好实施。学情调研是指教师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和需求水平进行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课堂诊断是指在课堂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学行为进行专业偏差辨析,进而寻求教学改进和教师发展的过程[1]。学校课程建设是指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以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课程建设是一项具有规范要求的专业行为,学校课程的开发或选择必然需要通过校本研修来开展。
课程实施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切问题都可以成为校本研修的对象,这决定了校本研修的内容的丰富性。而校本研修的路径选择即校本研修的形式则取决于校本研修内容的性质。整体观之,校本研修的形式可以分为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它通过教师之间交换意见、碰撞思想、合作探讨、共享资源,实现知识共有,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2]集体备课应该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难点、备方法等。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骨干引领与集体的平等交流,集体备课的思维导向是同中求异,它的功能不是设计教案而是解决问题。[3]
二是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内容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作为研究对象的课例,它必须是对教学的全景实录,呈现着完整、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4]课例研究是一组教师共同协作去计划、教学、观察和修改一个特殊课例的过程[5],它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6]。课例研究一般要经历确立研究主题、规划教学设计、实施课堂观察、开展课后研讨、形成研究报告等环节。[7]
三是主题研修。主题研修是指围绕教学中有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骨干引领,人人参与,进行目标清晰、主题凸显、有一定深广度的校本研修活动。[8]主题研修以问题为活动导向,以研讨为活动形式,通过有效地调动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9]主题研修可以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筛选研修问题,提炼研修主题;创新思路,制定实施方案,围绕主题,开展实践研讨;反思总结,提升研修品质。[10]
四是课题研究。校本研修背景下的课题研究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普遍性的知识真正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理论。[11]课题化的校本研修能够使校本研修目标更具针对性,研修活动更具连续性,研修方式更具操作性,研修内容更具适应性,研修过程更具参与性,研修结果更具生成性。[12]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学科专家引领研究、教研组主体研究、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全校教师介入研究的集体行动研究,使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相结合、校本研修和学科建设相结合、骨干教师成长和学科团队发展相结合,实现教科研训的一体化。[13]
五是网络研修。信息技术丰富了校本研修的方式和途径,如博客是一个可以提供低技术要求而有广泛群众性的研修环境,QQ群是灵活便捷、可深度交流的研修途径,视频资料是可深度加工、可有效使用的研修资源。[14]网络学习共同体使在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一个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他们可以网络为工具,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知识,共同完成研修任务,并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氛围。[15]网络研修促进了校本研修由传统教研向现代教研转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成为推进校本研修专题化、研修常态化、研训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16]
六是专业表达。作为校本研修形式的专业表达,是教师对校本研修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不断沉淀和总结提升的过程,是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生成智慧、凝聚智慧与表达智慧的过程。每一种常见的专业表达形式都有其独特性,教育日志是教育片段的及时记录,工作总结是教育生活的文字梳理,经验描述是教育实践的独特做法,教学设计是活动方案的优化选择,教学反思是对具体教学行为的理性判断,课例分析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理论观照,教学论文是教学观点的系统表达,研究报告是对教育问题的深度阐述。教师在专业表达的过程中,思路不断清晰,思考不断深入,理解不断深刻,认识不断提高,观点不断鲜明……专业表达的过程就是学思行合一的专业提升过程。
校本研修的实施主体是教研组(含备课组),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重要保障。加强教研组建设要先认清教研组的性质,即教研组是什么样的组织。我国中小学教研组性质的嬗变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主要是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追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教研组是团队组织,突出强调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协同发展,讲求整体绩效;再次教研组是学习型组织,突出强调在共同愿景的驱使下,追求教研组的整体发展;最后教研组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在重视组织长远发展基础上,突出强调成员的个体成长,追求教研组建设品质提升和教研组成员专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教研组性质认识的不同阶段的变化,是对教研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随着教育发展而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17]
一个优秀的教研组应该能够主动及时地发现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善于策划组织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积极组织适合团队成员的研修活动,有力落实学科教学过程管理和指导,开展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质的活动,才能实现解决教学问题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团队建设与教育内涵提升相结合,组织发展与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相结合。
教研组建设就是研究教研组发展维度,研究教研组发展的内容,研究教研组发展的原则、路径、方法和要求,形成教研组发展机制,发挥教研组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教研组的发展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教研组建设的内容体系,二是教研组建设的评价机制,三是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机制。内容体系可以通过研制《中小学教研组建设标准》,明确教研组建设的维度、内容和要求,规范教研组建设的行为;评价机制通过发展性的科学评价指标来规范教研组建设的尺度;保障机制通过调整、规范教研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促进教研组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样,教研组建设的内容体系、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了教研组建设的发展机制。[18]
【注释】
[1]孙国春.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课堂诊断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2(09).
[2]张扬群.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2008(16).
[3]黄桂君.目前集体备课的现状及若干观念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10(08).
[4]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07).
[5]田晓霞.课例研究:校本教研的有效方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1).
[6]齐渝华,等.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探索教师研修的新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
[7]安桂清.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02).
[8]郑雨明,黎兵.主题式团体研修低效瓶颈的突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
[9]李荔.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式”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14(01).
[10]张航,等.主题研修:构建高效教研新模式[J].四川教育,2014(12).
[11]赵飞君.依托“课题研究共同体”深入开展校本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06(07).
[12]杨荣波.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10(07).
[13]徐伯钧.微课题研究: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
[14]严加平.怎样组织网络研修[J].上海教育科研,2010(07).
[15]华晓宇.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师研修模式分析[J].教育评论,2015(05).
[16]汪文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与常态研修实施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6).
[17][18]徐伯钧.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