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婧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深静脉血栓指静脉内血液不正常产生凝结现象导致静脉官腔堵塞,最终导致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体温升高、浅静脉出现扩张以及患侧肢体出现疼痛感。目前,随着脑外伤患者以及颅内疾病的发生率逐年递增情况下,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手术治疗是脑出血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休养,缺乏运动,使患者静脉血流流速缓慢。因此,护理干预对于患者早期活动存在重要意义。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4.2±6.8)岁;对照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1.2±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都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术后常规给予患者降压、吸氧、脱水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良好住院环境,保持床单位整洁,病室环境的优良。术后患者保持卧床休息,遵医嘱给患者用药,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有情况发生,立即汇报上级医生。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活动治疗,生命体征正常48 h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变换体位,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状态[2];为患者进行心理疏通,降低患者紧张不安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治疗以及抬高下肢,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定期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必要时安装下腔静脉过滤网,防止栓子脱落出现严重并发症。
两组患者护患满意度比较,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采用科室自制调查卷,满分100分,患者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80~6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满意度。观察两组静脉血流峰速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6.3%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观察组患者两组血流速度都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峰速及血流平均速度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静脉血流峰速及血流平均速度比较(±s)
组别 n 静脉血流峰速 血流平均速度观察组 55 56.45±11.74 34.24±9.24对照组 55 44.49±7.22 23.74±7.12 t 6.435 6.675 P 0.000 0.000
脑出血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为深静脉血栓,该疾病一旦发生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患者长期处于高血压,或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下会造成患者出现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原因很多,患者患侧肢体出现一侧活动障碍以及术后出现昏迷状态,术后患者由于长期不能下床活动,肢体不能自由活动,深静脉血栓更易出现,尤其是偏瘫一侧更易出现[4]。大多数患者发生部位都是位于患者胫前静脉、腓静脉、股静脉等,临床主要存在肢体肿胀以及疼痛感出现。该病一旦发生,如果不及时医治,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5]。
本文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4.5%低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峰速和血流平均速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早期应当开始进行有效预防,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健康教育要宣传到位,使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早期预防对于疾病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危害性,在其思想上重视对深静脉血栓预防,促进血液运行以及淋巴回流。操作时应当注意防护避免对血管造成损伤,进行有效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对于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的血栓形成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效果,患者满意度总体比较提高,使得患者平均血流速度以及静脉血栓峰速得以加快,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