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伟丽,吴贺文,刘俊平,张乾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肝衰竭是指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肝细胞广泛、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代谢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腹水、凝血障碍、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肝衰竭院内感染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真菌感染为众多感染因素中最常见的一种。肝衰竭并发真菌感染,会加快病情发展,为肝衰竭的致死原因之一[2]。为探讨合并不同真菌感染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选取我院12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89例和烟曲霉菌感染26例分为两组,分析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存活率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情况,报道如下。
搜集2012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89例和烟曲霉菌感染26例分为A、B两组,A组男53例,女36例,年龄31~81岁,平均年龄(69.71±6.54)岁;B组男21例,女5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64.37±4.58)岁。经同质化筛选后,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中关于肝衰竭的诊断标准,并经临床诊断或活检确诊;②经实验室检验确诊并发真菌感染。
采取《肝衰竭诊疗指南》中规范的治疗方案,详细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凝血酶原时间(PT)。实验室检查方法:真菌培养,以药敏试验作为判断指标。
①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存活率和死亡率。②比较两组MELD评分。评分计算方法:
R=9.6×In(肌酐mg/dL)+3.8×In(胆红素mg/dL)+11.2×In(INR)+6.4×病因(病因:胆汁淤积性和酒精性肝硬化为0,病毒等其他为1)。
A组ALT、TBIL、ALB、AST、DBIL、PT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A组存活率为79.8%明显高于B组的7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6,P<0.05)。
A组的R值为(19.76±3.53)明显低于B组的(23.51±4.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2,P<0.05)。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与排毒器官,一般情况下,肝脏可通过自身的网状内皮系统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有害微生物及机体代谢的内毒素,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肝功能衰竭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可引起血液中代谢产物及内毒素的清除功能障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或紊乱[3],肠道细菌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感染[4],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5]。在我国,肝炎病毒是引起肝衰竭的最主要原因。据报道,肝衰竭的病死率约为73.9%。长期以来,虽然肝衰竭的治疗药物不断发展,但该病的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上升,使临床治愈率未得到显著提高[6-8]。
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起病隐匿,诊断难度较大,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9]。确诊时病情多已发展到严重阶段,治疗较困难,导致死亡率增加[10]。国内外尚无肝衰竭的特效治疗方法,控制继发感染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1-12]。肝衰竭患者如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要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可能性:①应用抗菌药1周仍效果不佳;②无法明确病因的长期低热;③在感染期间给予足量广谱抗菌药治疗,仍出现持续畏寒、发热情况。
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病情及预后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ALT、TBIL、ALB、AST、DBIL、PT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存活率明显高于B组,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的R值明显低于B组(P<0.05)。说明与肝衰竭合并烟曲霉菌感染比较,合并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更好,存活率更高。提示明确真菌感染的类型,对治疗方法及预后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相较于合并烟曲霉菌感染,合并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影响较小,预后更好。临床肝衰竭的诊治中,治疗方案应同时兼顾原发病和抗感染治疗,尤其是抗真菌感染,当真菌感染发生时,应明确真菌类型,尽可能在早期正确的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