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锐锋 付梦瑶 高蕙雯
摘 要:采用自编问卷方式考察了大类招生政策下学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影响专业选择因素等内容。结果表明:(1)大一下学期进行专业分流为多数学生进行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2)自身的兴趣、个人能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为影响学生专业分流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结果,管窥高校专业分流的实施现状,总结专业分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学生专业选择和高校制定分流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分流模式的优劣根源,探讨专业分流模式的新思路,为以专业特色为主导的高校提出可供借鉴的分流细则。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式;影响因素;时间偏好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我国在人才培养与招生政策上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改革,由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化培养思路,逐渐转变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培养思路。这与社会的发展、“全面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密不可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不断被推上时代的前沿。现今对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已有的人才培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以大类招生改革为背景的人才培养、现状、发展对策、
培养模式等方面。在大类招生政策下如何进行人才分流,具体分流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研究背景
大类招生政策下的专业分流是指在高招录取阶段将相近专业按学科合并,学生入学进入相应的学科大类学习,在完成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根据成绩、兴趣和志愿等因素细分到各专业,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习。这种学生录取模式避免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有一定了解之后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类型。如今,国内外多所著名大学均采用了大类招生后期专业分流的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也是一所具有电力特色优势的高校。随着《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华北电力大学也开始了大类招生政策的改革。
本文将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调查分析在校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间偏好、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进而对分流模式进行优劣势分析,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分流模式实施细则。
二、问卷调研
(一)调研方法。我国于1995年实施的重点高校及学科建设工程——“211工程”,共包含112所高校。通过相关资料收集与信息查询,其中有73所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占比65.18 %。本次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只选择一部分高校作为样本进行调研,其中包括笔者所在的华北电力大学。调研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查阅相关文献、收集招生信息以及编制、预测、修改调研问卷。后期实施阶段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及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设计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上网浏览信息和随机访谈听取建议等方式,形成了一份预测问卷。之后随机选择了华北电力大学实行大类招生的2017级在读大一学生进行预测问卷的填答,并根据填答结果和填卷学生的意见反馈,对问卷的整体构建、题项表述、排版布局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形成一份正式问卷《关于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二)结果分析。本次调研共发出电子问卷375份,收回问卷350份,回收率为93.33%,其中有效问卷315份,有效率为84%。如表1所示,调研对象主要集中在大三年级,其余年级各有分布。这与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大多数高校在大二、大三实施分流,这样的样本分布及调研结果更具说服力和代表性。
1.专业分流的时间选择
选择合适的分流时间是实行大类招生政策的关键一环,对学生通识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以及各专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几乎所有作为调研试点的高校和专业院系都倾向于在学生进入大三之前,完成相关专业的分流工作。这也与调研对象的意愿一致,71.06%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能够在大二学年中分流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也有22.86%的同学表示希望在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分流,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学希望在大三学年进行专业分流,占比6.35%。
过早的专业分流会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和深入,达不到大类招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目的,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而较晚的专业分流则容易削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以及各专业的强弱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在大二学年阶段完成专业分流的相关工作,是相对合理和科学的。不仅是亲历学生的期望,也是各高校和专业院系的首选。
2.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
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人生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主体是在未实际接触专业或对相关专业情况略知一二的情况下进行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创新性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大类招生模式在诸多的人才改革实践中脱颖而出。它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实力、课程搭配以及自我审视的缓冲期,赋予了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权,有利于学生做出更合理的专业选择。
为了更全面地囊括影响学生专业分流选择的因素,笔者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出了12项影响因素,根据各项之间的公因子特性,可归类为就业前景、个人特点、他人影响和专业实力四大类。
表3 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
(三)数据处理。运用“重要性指数”分析各因素对专业分流的影响程度大小。重要性指数越大,意味着该因素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影响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在问卷中将重要性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并赋值: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一般,3表示重要。“重要性指數”计算公式为:
重要性指数η=■ai*Xi/3………(1)
其中ai表示三个不同重要程度中第i个等级的加权系数,当i=1、2、3时,ai分别等于1、2、3;Xi表示选择第i个等级的人数占该项目有效回答人数的百分比。
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就业率”、“就业薪酬待遇”、“个人兴趣”的重要性指数均达到了90.5%左右,是影响专业选择的主要因素;“专业影响力”、“个人性格匹配度”、“个人能力与特长”、“就业广泛度”的重要性指数均在86%左右,为次要因素;“他人的建议和选择”、“就业岗位与社会地位”、“就业地域范围”、“专业师资力量”的重要性指数明显较低,仅为81%左右,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程度较小。按类别来看,“个人特点”和“就业前景”的重要性指数相近且最大,是影响专业分流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专业实力”和“他人影响”。
可见,学生主体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既重视自身的兴趣和个人能力,还强调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科实力。而“他人的建议与选择”这个在传统专业招生模式中对学生专业选择影响力较大的因素,被证实其对大类招生模式中对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较小。这显示出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专业分流在促进学生理性选择专业上的优势。
三、分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根据调研情况及数据分析,在大类招生政策下进行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获得了较多好评,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增加了专业选择的满意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拓宽了就业面。
然而,这种新型的招生政策与分流模式的具体规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学生专业分流结果满意度和专业培养水平有待提高。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分流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类招生政策下高校专业分流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良。
(一)按成绩为主导分流导致学生之间的管理困难。尽数满足学生的意愿,将与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产生矛盾。对于分在非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心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后期学习不努力,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同时,二次选择也会影响学生关系,整体的凝聚力会受到影响。
(二)按兴趣为主导分流导致专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盲目采用新的分流规则而没有切实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的力量、社会需求等因素,会导致类似电气、自动化等热门专业被多数同学选择,而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如此以往,冷门专业的生源堪忧,发展将会受到很大阻碍,不利于华北电力大学由电力特色型高校向综合型高校的转变。
(三)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仍然缺乏融合和重建。虽然进行了大类招生的模式改革,但在课程建设上并没有做出改变。在学生选择具体专业之前仍以大规模的公共课程为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整合重构尚有欠缺。大类招生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教学培养,如果仅仅是改变了招生模式,然而课程设置没有得到有效改革,这将无法对人才培养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与帮助。
四、大类招生分流的实施细则
经前期调研,我们发现对于今后服务对象明确,侧重于专门领域和行业的院校来讲,多数考生报考该院校的原因是针对于该校所谓热门专业即强学科,即便在高考中未能如愿被分配到强学科中,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二次志愿填报分流后分配到该专业。同时由于学生家长及学长根据就业前景等原因的“错误”引导,使得在此类院校中强调以兴趣为导向的分流方案并不科学。针对此现象的出现,在对华北电力大学颁布的大类招生政策下分流细则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在充分分析该种分流模式的优劣势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华北电力大学的专业分流规则,分流流程如下:
(一)在大一下学期全体学生填报专业志愿选择,各院相关负责人整理学生选择结果,根据选择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初步了解学生对于不同类别专业的偏好。同时,各院系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关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将课程选择的结果上报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整合安排并于大二上学期开设各专业的专选课,此类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大二基础必修课之外所必修的学分,学生可根据之前填报的专业选择选修任意两门专选课,此类课程作为大二学年的成绩统计课程。
(二)大二上学期九月份,由各院系相关部门统计学生大一一年所有通识课程的成绩,各大类专业成绩前15%的同学有机会进行第二轮的专业志愿选择(最多可填报三个专业),各院系根据选择结果组织学生进行面试,面试考官由各院系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在面试之前,大二各专业教研室分别设置保送专业的名额并以此作为录取学生的限制,若所谓热门专业选择人数多,则该专业的老师们根据面试结果筛选部分同学录取,剩余同学可选择接受第二、三志愿的调剂(在第二、三志愿没有录满人数且该专业老师认可的前提下)或放弃保送专业的资格,放弃保送资格的同学需要参与大二上學期结束后的“成绩+志愿”的模式分配。最终,根据成绩及面试结果确定该院系10%(具体比例可由院系自行调整)的同学获取保送专业的资格。
(三)保送专业的资格除了依据学习成绩外,在大一学年学生可自主或组队完成高水平的论文或比赛等科研成果,所有有此类成果的同学均有保送专业的资格。该类学生也与上述规则②的情况同期进行面试,面试官可针对具体科研成果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而后对该生表现及科研成果的水平等进行打分,最终根据面试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就有了提前专业录取的机会。
(四)在大二上学期结束之后,除获得提前保送专业资格的学生之外,剩余同学在大二上学期填报第二轮专业志愿选择(最多可申报三个专业),按照大一学年及大二上学期全部课程成绩(包含大二上各同学选择的不同专业的选修课)由高到低进行分配,若第一志愿人数满额时,顺位接受第二、三志愿的安排,若三个志愿全部满额时则需接受调剂,最终全体学生分流结果在大二寒假期间可通过教务网站等进行公示。
只有学分绩在各大类专业排前5%及在大一学年有显著科研成果(科研成果与该生跨院选择的专业内容相关)的学生有资格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专业选择,且该类学生必须接受大二上学期九月份的相关面试,面试结果由该生选择的具体专业所在院系的面试组老师共同商讨决定,具体选择过程同上述分流规则。
五、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教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我国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从而推进了高校建立和完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诸多人才培养模式中,按学科实行大类招生的模式以其特有的优势脱颖而出,逐渐为各高校采用。特色专业型高校为寻求向综合型高校转变,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整体提高学生通识教育水平的重要一步,因而这种分流模式具有必然性。由于特色型高校具有很强的专业优势特点,在进行分流细则设计时应当注意到学生对于优势专业的偏好而导致的分流志愿过度集中,分流后学生整体管理问题的解决。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电力特色优势的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改革中应加强对非电气专业学生的管理,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力度,提高整体师资教育水平,不断优化分流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确保分流机制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2]吴明隆.SPSS统计应巧实知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09.
[3]石函玉,魏卓等.高校大类招生下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25)::134-134.
[4]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髙校影响因素分析[J].髙等教育研究,1999(2):31-37.
[5]汪祚军,刘琴.学科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2015.
[6]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4):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