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教学研究

2018-10-13 10:23王红时朱焕桃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互联网+互联网

王红时 朱焕桃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是当前形势的必然之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现状、“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提出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就业指导教学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就业指导 创新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成教学会科研规划课题(XHB2013029),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13C66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190-02

“互联网+”的浪潮席卷着社会各行各业,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成了新热点。在大学里,课程教学是学生教育的第一线,创新课程教学尤其重要。将“互联网”的理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势必换发教学改革的活力。将其应用于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对学生今后职业规范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找到对的人生方向、发挥价值、实现梦想。

一、当前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学习大多以大班授课形式,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课时过短,指导不充分。

学生在实习实践中遇到职业方面的问题,无法及時在有限的课堂内与老师、同学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所以这些理论课程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困惑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日积月累,到毕业就业季时,学生求职遇到的困难,难免质疑就业指导课的作用。

2.教学内容理论过多,实践不够。

授课教师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备课,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多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点名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就业指导课很多内容是无法通过理论讲授被学生所吸收,比如很多面试技巧,学生在听老师讲的时候听明白了,可是到自己运用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调动所学过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

3.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固定教学场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互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课堂教学效果普遍存在支招多解惑少、信息多观念少、择业多敬业少等现象。

二、“互联网+”时代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挑战

“互联网+”引发了教育政策和教育形态的变革,推动了课堂教学形态、学生学习领域和教学管理评价的创新。互联网改变了高校教学的社会环境,对教学改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

1.网络化时代的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知识呈现网络化传播。“互联网+”重新配置和整合了教育资源,使得我们的教育平等化、便利化、自主化。传统面对面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将成为未来主要的学习方式。

2.全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融合互通,构成了我们的全媒体时代。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

3.微传播时代的自主学习。

微传播主要是指微博、微信等位媒介的传播方式,它已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目的的重要途径,是他们发布信息和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微传播改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渠道,可以满足他们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互联网+”时代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网络的开放与运用,打破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应用“互联网+”模式,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更好地指引学生职业方向。

1.“互联网+体验式教学”,加强实践教育

体验式教学即在不同环境场景中,在具体的教学模块中,学生身临其境、在具体的情景中完成教学任务,总结存在的各种经验等。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学生开拓了视野,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将互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在体验式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定位。通过“互联网+”将“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礼仪表演赛”、“模拟面试”等实际操作的内容引入到课堂。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告知学生实际操作的内容、要求、标准,让学生准备相关的资料。其次,让学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自由发挥,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制造相关的环境氛围,观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老师进行分析,同时与学生交流。学生根据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反馈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调整自己,明确方向。

2.“互联网+微课、慕课”,翻转就业指导课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讲授相关知识,课后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相关训练计划。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程实施标准,用视频记录各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学生在互联网上查询观看的“微课”模式进行教学。与传统的“单主角”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微课”的模式能够实现大众化、数字化,能够有效避免不足,更好地发挥实践性和实效性。在翻转课堂中,结合老师的相关讲解,学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成文档等形式,在课堂上相互之间进行探讨。这也有利于收集信息、整理学习资源等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互联网上有不计其数的就业指导课程相关学习资源,为保证学生能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去,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设置“微课”课程。教师也可以制作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的教学视频。在课前课后,可以实现课程的查看,也可以在预先设置的公众平台,在相关的交流群,如微信群、QQ群中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弥补不足;还可以进行微评价,指导他们完成相关的作业,完成线上线下的交流。

3.“互联网+个性教育”,实现“智慧指导”

个性教育是指参考社会新常态、社會经济发展趋向、高端就业结构与行业评价等因素,针对学生的生源取向、能力差异、兴趣差别进行分组或分层教学,提供差别化的就业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按各自的兴趣发展与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的就业健康个性。为达到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提倡立足社会需要,主动发展兴趣、开发潜能。通常新生到校后,利用相关的网络平台、软件测评,了解其职业取向、兴趣爱好、综合素养等等。经过科学分析后,制定出适合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职业发展主体意识,陶冶职业精神。

4.“互联网+学生档案”,实现跟踪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流于形式,缺少全程化的引导教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等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就业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给学生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它,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熟悉学生的动向,进行指导教育,从而提高指导的方向性。

首先,在内容上,要充实完善学生的各类信息,例如在校成绩、兴趣爱好、家庭情况以及生涯规划、专业了解情况等等;其次,要及时跟进电子档案。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来说,是要不断更新的。为了更好地及时调整相关的信息,结合学生的成绩、能力等情况,在每个学期及时地作出调整。在更新档案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信息,相关的指导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导纠正。对学生采取跟踪式的就业指导,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种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璐.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04).

[2]苏兆斌等.“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3]王鉴.“互联网+”视域中的教育学重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4).

[4]杜世纯,傅泽田.混合式学习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作者简介:

王红时(1972.06-),女,湖南双峰人,副教授,主要科研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互联网+互联网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