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祝强
【摘要】随着“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已呈燎原之势、蓬勃之态,给沉闷、乏味的校园注入了灵动之水、吹进了清新之风、带来了儒雅之气,但是广大中小学尤其是高级中学在“书香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有诸多问题与偏差。本文冷静地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不足与隐忧,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完善与推进“书香校园”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高级中学 “书香校园”建设 问题透视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05-04
“营造书香校园”的理念最先由“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的。其基本要义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环境与氛围,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伴随他们终身的生活方式,从而为建设书香社会奠定基础。”[1]随着“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营造书香校园”已呈燎原之势、蓬勃之态,给沉闷、乏味的校园注入了灵动之水、吹进了清新之风、带来了儒雅之气,但是毋庸讳言,在广大中小学尤其是高级中学“书香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尚存有诸多误区与偏差。
从学生维度看:
1.精力不济
花季雨季的青少年生活,应该是五色缤纷、七彩纷呈的。但是,放眼望去,在学生成长的星空里,如海的难题翻起层层浊浪,如山的课业涌起重重愁云。一天下来,拖着疲惫的身躯,撑着困乏的双眼,实在难有一览为快的兴趣,了无手不释卷的激情。
2.取向不妥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培根)。但是由于深受“不考的书就不教,不考的书就不看”的思想影响,在为数不多的“热爱”阅读的学生当中,也多以优秀作文、写作指导、教辅读物为首选,阅读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3.习惯不良
“让孩子同时成为读者和作者,他将会拥有更完整的文学经历”(钱伯斯)。学生读完了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后如果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把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那么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和体悟将会更深、更实、更久,事实上很少有学生能自觉撰写读书笔记,往往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而形式化地敷衍了事,应付交差。
4.品位不高
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影响到每ー个高中生的学习生活。这本来是丰富阅读形式、扩大阅读来源、加多阅读时机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文学名著类的思想性、艺术性较强,费时、费心、费力,所以学生们更倾向于选择娱乐性的图书阅读,卡通、漫画、故事书、科普类书籍成了学生们的宠儿。
5.数量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必修阶段(1.25个学年)需课外自读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150万字(《课标》对高中选修阶段的课外阅读没有提及,以此推算,整个高中阶段阅读量需达500万字以上),绝大多数学生远没达标。加上不少學生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完成课外阅读400万字的任务,欠债更多。
从教师维度看:
1.热情不再
教师理应通过阅读、思考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的素养,但在职业倦怠日趋严重的当下,许多教师只把工作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知识分子的应有情怀,缺少广泛阅读的内在驱动。
2.涉面不广
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教师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大为缩水。有的连家庭的正常生活都无暇打理,哪有时间与精力再去读书?因此即使是阅读,也只是读几本教参而已,那些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方面的公共阅读几近绝迹。
3.认识不正
不少教师认为,既然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是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应对升学考试才是最紧要、也是最有用的。而阅读教育著作有“锦上添花”之美,无“雪中送炭”之效,“远水解不了近渴”。
4.引导不善
教师无疑是学生阅读的导航者、引路人,但很多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针对性、个性化的阅读任务,过分强调形式,甚至有些学校为了使书香校园活动的档案资料显得丰盈竟要求学生做很多格式化的摘抄,以致学生难堪重负叫苦不迭。
5.素养不周
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室)配备的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多系从其他职业转进或因不能胜任学科教学改行的非专业人员,缺乏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从学校维度看:
1.按兵不动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多年,素质教育历时更长,但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没有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牵引。不少学校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改良”,已有一整套成型的甚至是成功的操作样本。面对“书香校园”,尽管许多校领导也“心知”其作用,“肚明”其效能,但又唯恐“花了时间,降了分数”,因此,常常是“敢想不敢做,心动不行动”。
2.统筹不力
“营造书香校园”是一项多因素相互作用、多层次相互交织、多维度相互影响的综合工程,但是已经“试水”的一些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或偏重于环境布置,或偏隘于图书添置,或偏执于活动开展,而对如何做到有机、有品、有恒、有效,尤其是如何与家庭牵手、同社会接轨等等缺乏研究,难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3.投入不够
《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明确规定了高级中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标准和藏书量(生均藏书量为50册),并对报刊种类(高级中学为120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种类(高级中学为250种)以及藏书分类比例都作了明确要求。但时至今日,许多高级中学图书馆(室)的藏书普遍存在着“少(数量不足)、旧(更新不快)、偏(比例不当)”的现象。
4.氛围不浓
“书香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家长的协作与社会的呼应。但就家长而言,由于受学历所限、经济所困、职业所囿,家长的阅读热情大多不高、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而就社会而言,虽然“全民阅读”在中国已走过了12个春秋,但全国人均读书量提升有限、深度阅读不足、城乡阅读殊异等问题仍很突出。总体上还没有形成“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崇尚经典”的氛围与环境。
5.成效不显
“营造书香校园”在全国得到了很多学校的积极响应,并潜心探索、躬身践行,但也有不少学校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缺少现状的调研、鲜有模式的探索、了无效能的深究。虽然也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也在校园里镌刻了“让书香润泽校园,用阅读提升思想”“读经典诗文,铸中华魂魄”等标语,也给学生开列了大量的书单,但收效甚微,难以为继。
上述问题制约了“营造书香校园”的正常运行,阻碍了“营造书香校园”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在实践中加以理顺。于此,笔者试就高级中学“书香校园”的建设,主要是操作层面谈一些看法与建议。
一、分层次发动,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的“新生态”
“书香校园”的意义不言而喻,要真正对“书香校园”的建设做到坚信不疑、坚持不懈,必然也必须从根本上转换旧思想,树立新观念,做到分层次发动,全员化参与。
就教师层面而言,我们认为教师是读书的示范者,更是读书的专业指导者。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全体教师对“营造书香校园”的参与和实施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
就学生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因此要从阐释“书香校园”的真正内涵出发,努力调动起他们的内在积极因素,不断提高他们亲近母语、走进书海、欣赏经典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生活方式。
就家庭层面而言,我们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反映了“营造书香校园”的社会认同水平。因此,对家长也要“晓之以理”并“授之以法”,从而使广大家长不但有参与“营造书香校园”的信心,而且有参与“营造书香校园”的能力。
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方能为“书香校园”的建设营造出更为浓郁的舆论氛围和更加协调的生态环境。
二、全方位保障,筑造“书香校园”建设的“立交桥”
1.行政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前提
“书香校园”的效应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因此作为校长,要高度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性,当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在制定“营造书香校园”方案与措施时,特别要注意“愿景”与“校情”并重,“建设”与“利用”兼顾,“学校”与“家庭”互动,“大环境”(书香校园)与“小环境”(书香班级)并进,真正做到“主题统揽,分区域要求;整体规划,分阶段推进”。
2.设施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基础
“书香校园”的建设需要教师的智力支撑,也需要充裕的物质支撑。因此,有志于“营造书香校园”的学校对“书香校园”方面的投入应适当给予倾斜,有效提高图书馆(室)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师生创设一个更为优质、更为完善、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另外,在“书香校园”建设上,要依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力争做到楼楼别饶风致,廊廊别具一格,园园别有洞天,墙墙别开蹊径,放眼有经典,举目见人文,处处飘书香,班班彰特色。
3.文本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根本
“开卷≠有益”。“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学生所读之书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切性、知识性。
4.人员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抓手
图书馆(室)的规范化建设对图书管理员有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美国有一种说法,图书馆发挥的作用中,图书资料占20%,建筑设施占5%,而管理人员占到了75%。[2]因此,我们要把对图书馆人员的科学化管理和严格的入职规范提到议事日程,切实提高他们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与技能。
5.学力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核心
如果学生阅而无“技”可資、读而无“法”可循,“书香校园”只能是空中造楼、水里捞月,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觉得“书好读”。一要授之以法、二要明之以序、三要要持之以恒,积极引领学生想读书、会读书、善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既为当下的学习助力,更为一生的发展奠基。
5.时间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条件
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图书馆(室)开闭馆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上课时间重叠与冲突,并力求拓宽双休日和假期对外开馆时间;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布置,使学生课后读而有时、阅而能恒。
6.评价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关键
评价机制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鉴定、激励、调节功能,因此应从整体上架构出“书香课堂”“书香教师”“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价细则与体系,让书香弥漫每一个教室,将书香飘进每一个家庭。
7.技术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载体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学校在信息资源的加工(纸质图书转化为数字图书)、储存、检索、交换、流通等技术层面应给予相关部门与人员力所能及的扶持与帮助。
8.科研保障——有效建构“书香校园”的依托
没有科研依托的实践必是低效的操作;缺乏理性思考的探索必是盲目的行动。“书香校园”的整体态势尚是“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所以我们既寄希望于理论工作者一如既往地潜心探索,更热切地盼望广大教育实践者也能自觉地介入、参与到“书香校园”的探究中。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必会给“书香校园”的研究注入新活力,拓出新天地。
三、多维度并重,构造“书香校园”建设的“强磁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离开学生由衷的“爱好书籍、喜欢阅读、崇尚知识”,哪怕调门再高、花样再多,“书香校园”也会好事多磨甚至好梦难圆。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础、最活跃的组织“细胞”,所以,营造书香校园,既要“着眼于整体(全校)推进”,更要“着力于个体(班级)引领”,从而形成人人思读、人人会读、人人悦读的良好态势。
1.以听诱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活动开始时,可利用课前或课余时间主要由老师讲,让学生听。或诗、或文;或短篇佳制、或长篇节选;更多的或是佳作推荐、或是内容介绍;或言学后思想体会、或述读后艺术感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但又如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学生听了心向往之,但又求之不得欲罢不能。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
2.以说带读
复述与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复述不同于背诵原文,迥异于内容简介。认真阅读是前提,切实领会是基础,把内部领会转化为外部语言是关键。活动时,可依循“详细地说、简要地说、创造性地说”的顺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自信地说(沉着冷静)、有重点地说(简明扼要)、有智慧地说(创造发挥)。
3.以读导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3]读得好,会让别人赏心悦耳;读得好,也会使自己读兴倍增。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有趣的环境里不断强化读书意识可交替使用下面一些方法,:(1)个人抽签。将要读的片断或篇目制成纸签,学生抽到哪部分即读哪部分。(2)代表竞争。各组派出代表参加朗读比赛。(3)点将打擂。即改“代表竞争”为“临时点将”,虽然场面未必精彩纷呈,但能反映真实水平。(4)男女对垒。男生、女生比赛,看谁读得最好。(5)小组评优。每次比赛都记下各组(包括个人)的成绩,一阶段过后,看哪个小组最优。条件成熟时,可组织全校性的“朗读者”大赛。
4.以展促读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成就感,可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并通过读书心得会、读书报告会、读书恳谈会等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既能与别人分享受阅读的收获,又能使自己巩固閱读的兴趣。
5.以编引读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主观能动性,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动学生自办“知识走廊”。一是利用黑板报,由学生轮流定时登出格言、对联、谜语、小故事、讽刺与幽默、一得录、自由谭等,其他学生随时可读,随时可看。二是办好手抄报,由学生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誊写,并评出“最佳刊名奖”、“最佳刊头奖”、“最佳内容奖”等。既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6.以讲激读
即在语文课前开设“三分钟读书演讲”。第一步,为了避免学生“金口”难开怕“出洋相”的现象,老师可先“下水”示范。第二步,明确提出课前“三分钟读书演讲”的基本要求:内容不拘一格,但必须思想健康;提倡说普通话;每次演讲不得少于二分钟。第三步,全班按座号轮流演讲。课前“三分钟读书演讲”,既能提升口才,又能提高自信,既能分享阅读,又能促进阅读,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可谓一箭多雕,一石数鸟。
7.以观启读
可定时组织学生收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探索与发现》《今日说法》等节目,表面上是观看,其实也是在阅读:读历史、读法律、读社会、读人生、读哲学等。
8.以演领读
根据部分诗文内容可表演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把有关诗文改编成微型课本剧,再现诗文的故事与意境,并组织其他学生点评,十分有利于大家分享理解、感悟精彩、深化阅读。
四、有机化推进,打造“书香校园”建设的“增长极”
阅读的天地无比广阔,阅读的效能十分广泛,远不止于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广见闻、调节生活、提高成绩。因此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不断扩大“书香校园”的“辐射面”,努力放大“书香校园”的“热效应”。
1.与写作教学相辅
阅读和写作可谓是鸟之两翼、币之两面,是一个有机的、天然的统一体。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如何切实做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一要“有意识”。阅读时要留心有哪些是可以模仿、值得借鉴、需要运用、能够迁移的。二要“不牵强”。学习写作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当坚持“无为而有为”的思想,否则,背着沉重的功利包袱,难有悦读之意趣,平添重压之烦恼。三要“多实践”。或于“独到”处体悟仿写,或于“空白”处想象补写,或于“特殊”处琢缩写,或于“概括”处“稀释”扩写,或于“细节”处咀嚼改写。长期坚持,必会阅读因写作而升华,写作因阅读而精彩。
2.与传承文化相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的要求。重视经典阅读,可谓是是认同民族文化、承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让让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一要重视经典。经典是指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4]经典著作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传承文化的基石、是更上层楼的阶梯。二要走进经典。既要通过一般阅读了解经典全貌、开阔阅读视野、健全知识结构;又要通过重点研读,理清理论源头、把握思想要义、领会“人文智慧”。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三要活用经典。即要学以致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坚定文化自信,寻求精神归宿,践行“立德树人”,这才是阅读经典的根本目的。
3.与道德提升相助
“文以载道”是优秀作品的共同追求。读《水浒》可让人感受其忠信孝义,读《聊斋》可让人领会其妖狐真情,读《红楼梦》可让人体味其人生哲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人懂得感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励人志存高远;《诗经》、《论语》、《孟子》等读本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5]为了真正让德育之花在阅读中绽放,我们当鼓励学生:要读有所“选”,因为“生有涯而知无涯”;要读有所“摘”,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读有所“动”,因为“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读有所“思”,因为“学而不思则罔”;要读有所“行”,因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
4.与核心素养相融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阅读就没有核心素养的生成、生根、生动。为了充分发挥阅读在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一要在内容上“补短板”。要摒弃成见、走出偏见、凡是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的都要放手、放胆、放心让学生去读,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自驾游”中,兴趣不断点燃、思维更趋活跃、情绪倍加高涨。二要在形式上“重融合”。在纸质阅读的基础上,或向其他样式拓展、或同社会活动结合、或与不同学科交融,实现阅读方式的“立体化”。三要在途径上“勇拓展”。打破校际界线、突破社区界线、冲破行业界线,跨界融合,资源共享,能让学生的阅读趣更浓、兴更高、味更“鲜”,从而让不同志趣、不同潜质、不同能力水准的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成长、螺旋式提高。
5.与审美教育相映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阅读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如何充分发挥阅读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一要坚持“读”占鳌头。这是发现美的基本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总得读”。当然,“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二要允许“读”抒己见。这是品味美的基本原则。三要鼓励“读”具特色。这是创造美的基本遵循。阅读活动中要注意启迪学生的创美灵性,挖掘学生的创美潜质,点燃学生创美火花,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选择和展示的空间。如有的学生喜欢讲,不妨让他“口若悬河”一番;有的学生拿手读,不妨让他“余音绕梁”一回;有的學生钟爱书,不妨让他“笔走龙蛇”一幅;有的学生醉心写,不妨让他“妙笔生花”一段……如此,我们的阅读审美教育才会更灵动、更有效、更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6.与文学鉴赏相守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情与领悟、感觉与领会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学鉴赏实际上是一种深度阅读。文学的百花园中,众彩纷呈,奇葩竞妍。因时代风气、生活环境、作家个性等诸多因素,致一代有一代体式,一人有一人风貌,一篇有一篇特色。对于阅读和欣赏者来说,也因各人的社会观、美学观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与口味。因此,文学鉴赏时,一要高瞻广视。从首到尾,通观全体,从外到内,得其精神,而不能局之于一隅,由片言而轻断,以只语而妄论。否则,必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一叶而障目,曲解或误解了作品。二要抽丝剥茧。鉴赏中不仅要付诸感觉、情感和想象,还要借助解析、领略和理会,并结合作者的情感抱负和行文风格等,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听出文本的“弦外之音”,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体味到作品的“象外之旨”。三要含英咀华。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凝聚了作者殚精竭虑的运思艺术,贯穿了作者苦心孤意的写作方法,体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表达技巧。这些表现美的方法技巧非常值得学生认真揣摩和借鉴,这既是学生鉴赏美的必经线路,也是学生创造美的“绿色通道”。
五、整体性引导,锻造“书香校园”建设的“压舱石”
“决定一间教室尺度的不是面积的大小,而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是谁,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就没有学生的如影相随。教师多一些书卷气,校园就会多一份书香气。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既要当好阅读的指导者,更要做好悦读的践行者,让书香驱逐疲惫,让书香提升境界,让书香润泽人生。
1.强化阅读意识
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思考可以带来灵气,实践可以凝聚人气。社交圈里产生不了科学家,麻将桌旁成就不了大文豪,“斗地主”中出不了优秀教师。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大家留一点时间给阅读,匡正我们因忙于事务而迷离了的方向;挤一点时间给阅读,陶冶我们因机械工作而麻痹了的本性;找一点时间给阅读,开启我们因冗杂生活而遮掩了的心扉,从而读懂社会,读懂人生,读懂自己。
2.硬化阅读规范
对于教师阅读,许多学校重在提倡而疏于规范。其实,人总是有惰性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汇报课、说课比赛、课件教案评比、教学技能比武等等固然必要,但是为了促使教师肯读、乐读、善读,还应切实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与制度,不仅让喜欢读书的教师有幸福感、获得感,而且有更多的荣誉感、成就感,从而使大家真正“读而乐,乐而读”,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一种需求,一种享受。
3.优化阅读氛围
如何优化阅读氛围?兵随将领草随风,你不带头他不动。管理是一种智慧,而智慧的前提是学习。作为一校之长,只有勤读、多读、会读,才会形成新思维、提出新理念、找到新方法,才会使自己的讲话富有思想性、理论性、艺术性、趣味性,才会使自己既滔滔不绝、思路清晰,又娓娓道来、鞭辟入里,使师生听起来倍感亲切,深受感染,自会感乎心而现乎行,自觉投身到打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中的。
4.润化阅读环境
一要让教师有“时”阅读。学校要少开些“瞌睡会”,少做些无用功,多给教师一些自主的“八小时以外”。二要让教师有“书”阅读。图书馆要多增些专业教学期刊,要多添些优秀教育著作。三要让教师有“的”阅读。即带着教科研任务去读。读书有了方向,方不至于漫无边际,失之空泛,流于形式。
5.物化阅读成果
夜阑人静,或案前,或榻下,舒一口气,斟一杯茶,捧一本书,一个猛子扎下去,畅游、深潜、冲浪,任斗转星移,不知东方之将晓,不知旭日之临窗,便可走出生活的小圈子,走入无边的大世界。当然瞬间的灵感可能稍纵即逝,耀眼的火花难免转瞬即散,因此对那些能让自己心灵震动的文字、对那些能让教学工作升华的感悟还当及时记载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既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出彩、更能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古往今来,多少思想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又一部充满了聪明与灵气、闪耀着智慧与光芒的煌煌大著。读文学,可升华我们的情感;读哲学,可引发我们的睿智;读历史,可观照我们的现实。热爱阅读的人,知识不会老化;善于阅读的人,才思不会枯竭。一个没有阅读的人,其精神注定荒芜;而一个没有书香的校园,充其量不过是一堆缺乏灵魂的建筑。阅读是承载希望、寄托未来的原点,让我们一起从阅读出发,生命将因此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翠.新教育实验”之“营造书香校园”维度的现状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11月
[2]郑新,吴荣霞.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第33期第41页
[3]秦东风.让朗读激发逐梦的力量[OL].西安文明网,2017年3月16日
[4]刘洁萍.回归经典,学好“看家本领”[J].知音励志,2016年第15期
[5]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