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2018-10-13 10:24刘涛田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思维能力思维

刘涛 田玲

【中图分类号】G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81-02

爱因斯坦说:“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把老师教他的知识都忘光了,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师在他身上教学的真正成果。”一个人的区别就在在于思维品质的差异,教育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在变革之中提升,成事成人。

思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主要和最本质的活动,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为了让课堂从浅层走向深层,我们迫切需要突破现有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课堂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课本让学生看

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材料,数学课本上的知识极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学生获取数学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去学习那些简单的易接受的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融汇其中,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深,牢固,对新的知识的期望比传统的模式更加的迫切。所以说,要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改革,将学生的思维渗透入课本的预习是必须先行的第一步。

二、概念让学生得

概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不断地由具体思维向在概念上更恰当的思维方式前进。新的内容预习之后,学生大致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说理解,对于简单的知识应要求掌握,但对于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概念,我们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却不知如此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使数学学习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三、思路让学生讲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件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甚至有学者指出,关于思维能力的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培养好公民的教育。曾有一份调查材料表明:现实生活中只有1%的人真正以应用数学为主,那么为什么还有99%也要学数学呢?这就是因为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探索问题、思维引路”的思想作为数学的“外功”,起着正迁移的作用,使人们终身受益。思路让学生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讲自己的学习思路,有助于让学生自主的在内心中组织精炼自己的语言文字,用最精简明确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疑难让学生议

“解决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问题解决中,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变原来的“讲解题型、对号入座”方式为“探索问题、思维引路”模式。有问题有疑难是学生学习中积极思维中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学生出现问题出现疑难时,万不可慌张,有问题有疑难是好事,它表明学生在思考某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深入的思考所学的知识,当出现问题疑难时,我们应对此给予必要的肯定,肯定他们已勇于质疑的思考,同时对他们提出一些建议,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这样在一些人看来,的确比直接交给学生这些知识用的时间长,花费精力大,然而无论从学生长期掌握的效果来看,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五、规律让学生找

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思维”,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和身心发展,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数学的学习是以概念为基础,以规律为通路的。在此过程中,寻找解题的规律,寻找构建知识体系的规律是學生的主要任务,而不应是由教师代劳的。应将如何寻找规律,即找规律的过程教给学生,才是数学教学在此方面应完成的任务。对于一个规律的寻找,是应在学生时代就培养起来的一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应用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达到的完成的,不难想象没有经过锻炼的学生在成人后进行更高的科研时能具备这种能力。引发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实例中国至今没用一位自己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便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六、结论让学生得

“思维课堂”的有效实施,能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在学生经历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走过总结规律的过程,那么得出相应的结论,变成了自然。于是如何总结得出结论,便是新课程中又一项应交给学生完成的任务,只要学生自主学习到一定程度,结论的得出最好也有学生自己完成。一个重要的结论的得出,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的归纳升华的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在一定程度上讲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日后的成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自己总结结论的人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突破创新。

七、错误让学生析

学习新知识后,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进行大量针对性地练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出现错误的地方正是应让学生加深理解或者是巩固掌握的部分,所以如何纠正这些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以前的教学中,大多数采用发现错误逐个逐步讲解过程的方法,贪多求全,虽然当时看起来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但从长远来看,无主次之分,更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从而将学生最应巩固掌握的部分忽视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将错误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分析错误的原因,自己纠正错误,整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维的误区,又通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或合作从误区中走出,便会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再在同一地方摔倒第二次。

八、小结让学生做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形成高阶思维,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一堂课,在经历了新知识的学习训练之后,作为最后的小结,我们也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总结。因为一个完整的小结,是建立在熟练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明确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上来完成的。让学生小结,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对知识地位把握正确,而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九、作业让学生选

每个人的思维有不同的特点,有的人思维深刻,有的人思维肤浅,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思维敏捷,有的人思维迟钝,这些就是不同人思维品质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也就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在数学科目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从学习有用的数学,使人人都能在数学学习方面有所发展”,所以在作业布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准备大量的练习题目介绍各种类型题目的难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从而能让学生特别是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掌握好必要的知识,使学习真正不再是为考试、为升学服务,不再是为十几个甚至几个学生开展的活动,作业让学生选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偷懒现象的发生,而且通过不同学生对作业进行的不同选择,可以较清楚的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大多数学生可望而可及的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在的动力,真正将学生的发展实现在教学中。

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如果不讲究教学策略,学生只局限于机械的学习,甚至陷入题海之中,必然导致学生视野的狭小和思路的狭窄。新的课程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的思维学习状态。那就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让学生通过个人的积极思维去参与到日常的学习之中,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在学习的过程中绽放。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思维能力思维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