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契机,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
【关键词】抓好训练;激发兴趣;提高能力;丰富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16-01
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交流,而交流的重要方式就是语言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从词句入手,抓好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最简单的词句开始。造句贯穿于各个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抓好造句训练,就是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打好基础。也许有人会说,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让学生练习造句呀,可效果不是很理想。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不应该把造句只看着是简单的写句子。我认为,造句如同习作,也应生动、具体,也要强调内容的丰富性。请看下面的课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又……又……”造句。
(过了一会儿,有很多学生举起了小手,老师指了三名学生回答)
生:妹妹长得又白又胖。
生:因为爸爸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所以我高兴得又唱又跳。
生:花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有白的,有黄的……五颜六色,又鲜艳又美丽,吸引了许多蝴蝶。
(对于三名学生造的句子,老师并没有马上肯定,而是把这三个句子写在了黑板上。)
师:这三位同学造的句子对不对?
生:对。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思考片刻)
生:我认为第二个句子好,因为这个句子把妹妹又唱又跳的原因写清楚了。
生:我认为第三个句子也很好,因为这个句子写得很具体,读了这个句子,我好想去看看那些花呀!
师:那第一个句子为什么不好呢?
生:第一个句子虽然对,但是不具体。
师:那我们来把这个句子写具体吧!
……
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紧紧抓住造句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我相信,经过长期的训练,不管是说话还是写作,这些学生会有令人赞叹的表现。
二、巧借插图,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生动、形象,为学生所喜爱。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如《荷花》一课,教材中配了一幅非常美丽的荷花图。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幅图。等学生欣赏后,我问学生:“这幅图美吗?”大家齐声回答:“美!”我又问:“你能把感受到的美说给大家听吗?”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其中不乏精彩:(1)这些荷花真美,就像一个个穿着白裙子的姑娘在翩翩起舞。(2)这些荷花有的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展开了两三片花瓣。我觉得它们是在用不同的姿势向我们打招呼。全开的花朵对我们笑脸相迎;花骨朵儿害羞地用手遮住了脸;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是在向我们招手呢……事實证明,学生喜欢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得到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古诗的教学。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的古诗,具有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其艺术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丰富学生的语言。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使他们很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这时,课文插图能助你一臂之力。如《咏柳》一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仅仅十四个字,作者便把柳树的美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在教学这一古诗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课文插图,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想到什么?请你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插图的展示,带给了学生愉悦的享受,又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像力,进行了令我满意的表达——有的说:我看到了一棵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嫩芽,绿绿的就像一颗颗宝石。有的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了,远远望去,就好像挂了一条条绿色的飘带,漂亮极了!接着,我出示一连串的问题:你知道“碧玉”、“绿丝绦”本来是指什么吗?(这个问题学生能够从课文注释或工具书中找到答案)(2)诗人把什么看成了绿色的宝石?又把什么看成了碧绿的丝带?(3)从“碧玉”、“妆”、“绿丝绦”这些词语中你想像到了什么?(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描写的内容,好吗?通过图文结合,学生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就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意境,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三、模仿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灵活性的“训练点”。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训练点”,让学生从文中悟出规律,从而使不拘一格、精彩纷呈的语言表达变得有章可循。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借助课文中特殊的语言形式,精心为学生设计说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抓住关键词语模仿。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在理解“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中的四个“变成”的含义时,我让学生用“……变成……变成……变成……变成……”练习说话,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到句子中的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同时,学生呈现的句子是多彩的。
2.抓住课文片断模仿。
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我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来向山中的其他朋友打个招呼吧!这时,学生可活跃了,还没等我指名,他们便饶有兴趣地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你好……”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后,我又安排学生仿照课文的对比写作方法,进行片断练写。不过要指出的是这种训练方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实践证明,在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实现了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飞跃。
四、注重朗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实际上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口说作者的话,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对课文中准确优美的词语,生动鲜明的语感,奇特严谨的结构,都能留下一定的口语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如《匆匆》一文,作者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该篇文章语言纯樸、优美,富有诗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诗一般的语言,谁都会有朗读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诵读成背,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
其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关注学生的心理。我们都知道,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有部分学生存在着语言表达障碍,如有的学生天生胆小不敢表达,有的学生语无伦次而表达不清楚。不管是哪类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尊重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从一开始就要给这些学生表达的机会,多运用“不要紧,慢慢想,你一定能说好的。你很棒,要是声音再大些就好了。”这样的语言去鼓励他们。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契机,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行恰当的点拨指导,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为今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赵晓丽,女,1973年04月出生,大专学历,1992年参加工作,在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街道将军希望小学任教。小学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名列前茅。曾撰写的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指导学生竞赛也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