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果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209-01
“作文难教”是不少语文教师发出的感慨。“作文难写”又是许多中学生共有的心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不再望“题”生畏呢?众多语文前辈们,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三部曲”,并以此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的一种极为重要的途径。我常常教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并把观察后内心的感受、情感、获得的感悟一并写入文章,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有血有肉,才能真实感人。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材料中獲取知识、接受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说的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阅读越广泛,学生写作时占有的材料就越多,写起文章来就越会有“信手拈来”的顺畅感。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积累,是记录阅读素材的好方法。每周我至少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们进行阅读并摘抄积累,每周放假还要给学生们布置摘抄积累作业。一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积累了厚厚的一大本。这就为他们写作积累了大量可用的素材。
学生的写作实践证明,不善于观察生活,没有阅读量,没有积累的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显得单调浅陋,缺乏趣味。而那些善于观察、阅读广泛、勤于积累的学生,写文章时,就会“胸有成竹”、文思泉涌。他们的文章往往文质兼美,引来满堂的喝彩。
二、教给学生立意要深刻,选材要精准,布局要讲究
“文贵立意”,它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运用多种运思方法,获得新颖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在写过几篇作文之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立意的体会》,要求学生想一想每次作文是怎样立意的,为什么每篇的立意各有不同,哪篇立意较成功,哪篇立意不令人满意,原因是什么?这样回顾了之后再写文章,学生对立意的认识就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如果有了材料,却没有精心选择或者选择不当,仍然写不好文章。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我给学生明确了四个选材原则:(1)围绕主题选取必需的材料。(2)选取典型材料。(3)选取新颖、生动、有特色的材料。(4)选取真实的材料。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有“法”可依,心里就有了底。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谋划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作者写作之前的精心布局。文章谋篇布局的好坏,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我给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1)要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结构严密,衔接自然。(3)详略得当,疏密合理4.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文章谋好篇布好局,就大大地提升了文章的质量。整篇文章就会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过渡自然,吸引读者。
三、指导学生锤炼语言,反复修改,增强兴趣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说的就是讲究语言的锤炼。语言作为文学的主要表达工具,对于提高文章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极为重要。因此,写作时,不仅要立好意,谋好篇,语言的锤炼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在作文课上要求学生力求文章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平易。并告诉他们,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特点,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可读性。学生们也听从我的指导,在作文语言上费了大心思、下了大力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作文中的废话、空话、啰嗦话减少了很多。
“文不厌改”,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文章高手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中学生,写作能力还很稚嫩,更需要在反复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反复修改文章主要有以下两点好处:(1)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文章的质量就是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并达到高峰的。(2)能培养写作的能力。修改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作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就是写作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起初,学生厌烦写文章,我便通过讲写作趣事、作家故事、组织写作兴趣小组、开展作文比赛、发动学生出作文题目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使其成为学习写作的直接动力。这样,就将教师要学生写作文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写作文,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作文训练的成功。
一篇成功的学生习作,深刻的立意、新颖的选材、精心的布局、优美生动的语言,反复的修改,缺一不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在这些环节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们在我有意识有步骤地训练下写作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各位同仁如果觉得有值得借鉴之处,也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