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79-01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数以千万的父母不得不和自己的孩子分离,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他人照管。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并且这一群体还在迅速扩大。怎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是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诸如: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情感缺失……而我更关注的则是他们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
新的一学年开始了,我迎来了刚迈入小学生活的稚气可爱的小面孔。开学第一天,孩子穿上新衣,背上新书包,满怀欣喜的踏入了小学校园,走进了新教室,抚摸着新课本,一切都是全新,连老师也是新认识的。对于我来说,孩子们也是新奇的,他们干净得就像一张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怕,什么都不受约束。我真的难以置信,都上小学了,他们还是像幼儿园一样自由自在。教室里,他们想坐就坐,想趴就趴着,想走动就走动,想哭就哭,想玩就玩,毫无规距可言。操场上,席地而坐,还可以打两个滚,玩个游戏也可以爬来翻去的,也不管地上脏不脏,也不管衣服是不是新的。放学了,书包不会收,地不会扫,家长们走进教室,帮“小花猫”们收好书,背上书包笑呵呵地走了,还有的留下来帮孩子扫地……看到这些情景时,我可是哭笑不得啊,他们有着令人羡慕的无忧无虑,可是细细想来,他们的习惯也令人堪忧——娇气、不讲卫生、不知遵守纪律、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统一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这就更需要家长参与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来,于是,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我召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家长很支持工作,全部到齐。可是有23位家长是爷爷奶奶辈的,还有两位是婶婶级的,只有11位年轻的爸爸妈妈,我倍感压力山大。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爱孩子的,爱会让一切皆有可能。
我迈出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
留守儿童生活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它们常常存在情感缺失、抑郁孤僻、缺少自信等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自卑,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怎样抓好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他们自信,感受成功快乐
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当这些家庭中的小少爷、小公主离开父母的包办,一切都要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那就有点困难了。为了培养他们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对他们在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予表扬与赞赏。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先给予指导与帮助,再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最主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让难事变成易事,最终获得成功,增强信心,使之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家庭、学校、社会、学生一起努力。
(1)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教师应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使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保持完美形象,小學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的行为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
学校要经常召开家长会,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其他方面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学校还要与社会各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反映小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
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小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3)学生本身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校里,教师要经常观察他们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发生。有许多小学生在教师面前可能有所收敛,但在学生之间便会“原形毕露”。如纵容他们,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小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初就受到教育并努力改掉。
2.注重强化训练。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容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地巩固。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利用好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外部强化的手段,让小学生不断地将好的行为内化为他自身行为的一部分。
3.依学龄段分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进行。
(1)二年级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的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
(2)四年级开始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对他们的教育应该多用事例去感化,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
(3)六年级的小学生基本上由他律转化为了自律,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形式巩固常规制度。
4.榜样激励。
人们也常说,学生身上有着教师和家长的影子。教师举手投足间都体现着对学生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他们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小学生接受力强的特点,要经常给他们讲名人的故事,使他们自觉克服不良的行为。
三、形成制度、互相督促
1.教师监督。
由于教师比学生更有生活经验,学生自然地视教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教师要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2.家长监督。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要靠学生、教师之外,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因为家长也是学生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平时,我会利用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针对学生的问题,征求家长意见,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班干部监督。
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因为他们时刻处在班级中,更能了解情况。同时,也要对班干部进行约束,让他们以身作则。首先自我督促,再让他们督促其他同学。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差错,及时向教师反映,及时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儿童的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家校同步教育外,我們还积极利用社会大环境锻炼儿童,从而检验孩子的行为习惯。要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懒惰、依赖性强的不良品质。要求家长多带孩子接触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使孩子明辨是非,从小培养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提高孩子将来走上社会对社会全方位的适应能力。
五、坚持不懈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需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后就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去做,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形成习惯。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特点,严格要求,切忌在教育学生上情感失控,找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做事有恒心,加强意志的培养,有坚强意志力他们遇到任何困难就会勇敢而不畏缩,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总之,留守儿童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本着良好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家园联手,定会找到行之有效的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