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

2018-10-13 10:24曹诗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时代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中国为各国共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发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阐述在新时代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遵循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原则,以更好地与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美好幸福谋福利。

【关键词】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构建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040-0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内外重大场合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各大会议上深入论证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是新时代的重要外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提出,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的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各大会议阐述中不断的发展,中国与俄罗斯、非洲、阿拉伯、巴西、拉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新加坡、越南等等多个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把和平发展、互惠互利的声音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每一次的演讲和讲话都是为世界给出中国方案,每一次强调都是希望全球可以更好更快地发展。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呼吁各国人民应该同心协力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汇集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内容。政治上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倡导不同国家和种族、不同民族和背景的人们可以和平相处,采用和平协商的对话方式解决问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不断处理矛盾、不断协调沟通的过程。经济上寻求“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战略对周边沿线国家互利互惠,共享发展成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安全上,要通过外交对话、国际协调等一系列不以武力和暴力威胁的方式营造公道正义和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文化上,要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对待各国文化,用开放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兼容并蓄、互学互鉴。生态上,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道路,对于全球生态,我们应首先要与自然为善,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再要节能减排,最重要的是各国的责任,对全球生态保护的责任,促进全球资源可持续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渊源

源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他将共同体分为三阶段:“原始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阶段一次递进,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第一,原始即最自然的、最天然的,是“家庭和扩大成为部落的家庭,或通过家庭之间互相通婚[而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4]“原始共同体”的生产方式都是游牧、部落等这些最初的形式,因此也可理解为“部落共同体”。第二,“虚假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在商品经济的发达下逐步走向衰落和解体后形成的,此时的共同体已经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而成为被生产出来的、被派生出来的,在这种共同体下,没有平等,只有为了生存的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他人的支配。第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同体就是消除异化的共同体,或是消除阶级对立的共同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真正共同体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曲折的世界历史过程,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当今世界各种威胁和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站在全球治理角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出中国的价值观,为共创美好未来而共同努力。

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优秀的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时间越长,越是值得人们研究和参考,其中很多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好的启示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继承了“和”思想、“天下情怀”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儒家的“仁者爱人”,倡导要崇尚大爱,爱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体现着中国“兼济天下”的情怀。“和”思想看似简单实则代表很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海纳百川”,中国人自古就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有“大同世界”的美好期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传统文化思想不但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而且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也带来了治理策略。

三、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原则

全球经济化的纵深发展,世界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凸显,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新时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是新时代下提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的中国方略。

政治上的平等对话。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以政治平等为前提,习近平總书记强调,各国不能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不能倒退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国情,都有自己一套特有的治国方略,发达国家不能将自己认为好的强行施加在他国身上。地球村一词成为提到全球化发展的必备词,对于世界的整体治理不可能在用一家独大的思想,各国之间平等对话、互相尊重才是关键,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5],政治上的全球治理是一个体系,是世界各国的结合和共同参与治理。

经济上的合作共赢。新时代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想更好地实现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就应站在公平、公正、公开、共赢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世界经济治理体系来服务各个国家、各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独木不成林,共同发展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在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的基础上,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合作,从而达到最优结果,合作可以实现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利益。要合作共赢,各国都应该努力。“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都是中国为合作共赢提供的优质公共资源和产品。

安全上的整体安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有整体安全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局部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要想整体功能发挥最大化,就要树立整体意识,只有各国合作,共同谋求安全,着眼于共同安全利益,才能克服全球安全挑战。和平和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如何和平,如何发展。很多地方安全问题没有究其根本,很多地区出现战乱、局势不稳,部分地区国家间安全关系脆弱,无法真正发展。所以要构建整体安全观,就要选择好适合本国发展的制度,以和平发展带动安全,真正形成各国安全到整体安全。

文化上的价值弘扬。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弘扬文化价值,要倡导新型的文化、文明观,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历史长河给我们的启示,文化交流得越密切,越是百利而无害,反之则相反。各国人民要用欣赏的眼光审视本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既要会欣赏,也要把自己的有价值的文化输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在经济上让周边国家受益颇丰,而且其文化价值日益彰显,向世界展现多民族文化的风采,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载体,沿线国家文化也必将伴随“一带一路”的步伐而绽放光芒。

生态上的持续发展。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建造全球生态体系,参与全球治理。绿色是自然赋予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點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6]应对全球如今面临的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国应负起责任、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从转变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方式为切入点,以调整产业为方法,要注重科学创新,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从不可再生能源入手,使用新型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对新能源的产品应加强推广。从制度规范入手,制定合作机制、监督机制、奖惩机制等政策来规范各个国家,也为建造全球生态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从各国承担义务为关键点,对于建造全球生态体系,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胜任的,需要各个国家联起手来,共建生态共同体。

未来世界的命运就把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的大好前途也在于各国人民的选择。倡导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世界各国人民共饮一泓水、共创造美好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1.

作者简介:曹诗裕,1993年1月,女,籍贯甘肃,汉族,在读硕士,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时代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