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2018-10-13 11:46周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微课应用

周坤

【摘 要】在网络化时代,微课是目前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极力推行的一种新的课型,以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效果好而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本文通过实例说明微课在导入新课、突破难点、呈现实验、联系生活等环节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57-02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缩而短小的课,它借助视频技术将教学的单个知识点内容录制成5~8分钟的微视频,并应用于教学中。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这个视频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或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视频,也可以是围绕教学内容辅助性的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本文通过实例从四个方面介绍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同行参考。

一、创设精彩情境,激情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使得课一开始就给学生以激趣、激情、激志、激疑、激思、激智,让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所学内容,就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之,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出现形式化、假问题、偏离真实情境、牵强附会攀搭、不能引发正迁移,就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关系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引入是高效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能在刚上课之际,播放一段像、图、声并茂的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就可以有效聚焦学生关注点,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生智慧。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教学情境,并搜集筛选资料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在教学《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可以先播放一段震惊全国的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或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视频来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奶粉怎么了?通过让学生了解重大社会事件来激发学生学习蛋白质的热情。在教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新闻报道《生物圈2号》,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教学《胚胎工程》时,可以播放视频《多利羊的诞生》,在教学《基因的表达》时,播放视频《人体的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两者展现了人类探索生命、改造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灿烂的前景,以此点燃学生的梦想,为他们的明天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利用微课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生物学的内容多以微观领域为主,已经从细胞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其具体变化是微观的。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学生也无法深刻感知,而微视频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于一体,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搭起思维递进的脚手架,降低了认知难度,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细胞的增殖》这节中,增殖的具体过程是一个较难理解、较难记忆的知识点,若在课堂中直接通过教师讲解和课本的简单呈现,显然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即使通过实验课借助显微镜对学生进行了该节的感性认识,但每个时相的切片似乎也并不能让学生理解整体的变化和意义。如果教师通过动态的微课程来演示细胞增殖过程的具体变化,并将每个人为区分的阶段分别演示,再总体连接成一个连续的过程,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去体认微观物质的变化细节,就能有效地前串后连、突破时空局限了。同理,在《神经调节》中兴奋的传导是一个难点,如果用微视频模拟兴奋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间的电位变化和突触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以及电位传导和化学刺激的转化,学生就很容易在头脑中形成刺激——膜电位变化——突触递质——膜电位变化这条一体化兴奋传导路线,从而准确理解兴奋的传导机制。再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中,关于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如果只利用静止的图片来做演示,是很难真正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的。但如果给学生视频动态演示DNA的结构、解旋过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转录过程,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最后完成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表达出基因控制的性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其他诸如:细胞膜的亞显微结构及功能特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DNA结构与复制等,无不如此。可见,制作形象逼真、动态直观、富有立体感的微课程,会使微观问题宏观化、宏观问题模型化,有助于解决教学重难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三、展示探究实验,提升学生能力

在教材中有大量针对学生的探究实验。如必修一中的“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二中的“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必修三中的“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等。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或课时不足的影响,这些实验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教师多选择用讲述法或观看教学录像的方法开展,使得学生对这些实验毫无体验,听得索然无味。如何既能顺应国内实验教学尚在发展中的现实,又能为学生的实验体验开辟更大的空间呢?微课就发挥了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性实验,对巩固光合作用过程原理、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紧张、实验设备不齐、教师教学任务重等问题,特别是该实验耗时长,而且实验中间有大量等待实验现象的时间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大部分教师对这一实验的处理常常是课堂上讲实验,不再安排学生做实验。如此一来,该实验形同虚设,没有达到教材编写者的期望和要求。鉴于以上情况,教师可以在本节课进行微课教学,既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又能真实地呈现实验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以上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录制三个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分别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三个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总之,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节约教学资源等优势。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微课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