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羽 刘成璞 冯志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4-0038-01
引言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给水专业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目标是为国家培养给水专业高技能人才。给水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给水专业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多年以来,给水专业学员存在“水土不服”(即“理论不扎实、上岗用不上”)困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出现导向性错误。我们必须不断在给水专业教学实践中摸索新的经验做法,并上升到理论层次,重构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一是内容体系脱离实际。原有教学内容體系,多采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材体系,事实上形成了“大地质学”、“大钻探学”的内容体系,地质基础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学目标很宽泛,水文地质教学内容的对应的教学目标仍很宽泛,如水利方向、煤田水文地质方向、建筑水文地质方向、石油水文地质等。没有一个以“地勘-钻井”为目标的非常具体、条理清楚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教材建设脱离实际。基于第一点的原因,教材建设一直处于“一直在建设、一直在落后”的水平徘徊,出现了“教学者不用”、“施工者不用”的现象,长期处于参考价值不大的水平上。
2.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展开困难。
一是课程教学只能分步展开,讲一步做一步,难以连贯作业。同时,地质、物探、钻井课程难以在同一地点完成“找水(地质-物探)-钻井”全过程。二是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展开。原因是有些需要在新钻的钻孔内实施教学的,如没有一口“真打实钻”的井,不能完成其教学任务。如钻井中的冲孔换浆、探孔、洗井、填砾、止水、抽水试验等内容。三是钻井设备、钻井过程,十分复杂,多为立体画面,感性较强,在室内教学中难以建立形象逼真的感性认识。
3.传统教学模式教员水平难以提高。
给水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教员教学基本功很扎实,但由于教员实践锻炼较少,其教学水平很难提高。教员没有亲身组织、设计、施工过“勘察钻井”作业,自身知识结构还停留在“大地质学”、“大钻探学”的层次上,没有形成与“找地下水、打供水井”相对应的知识结构。所以教员授课一直在以“大地质学”、“大钻探”的知识体系在授课,不能形成能够指导实践的知识结构。
4.学员培养质量长期难以胜任第一岗位要求。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培养学员能否符合第一岗位要求,是教学的核心利益诉求。但是长期以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员存在“搞不懂”带着疑惑走。学完了给水专业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同一地点连贯的实践教学,学员在脑中难以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二是用人单位存在“用不上”的意见反馈。基于上第一点的原因,学员的知识没能转化成过硬的技能,学员到部队难以直接上岗,部队用人存在“用不上”困扰。
二、“教-工-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模式运行多年,教出的学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教学单位长期以来不断实施教学改革,也难以找“解药”、“良方”。在结合“精准扶贫战略”的扶贫井任务过程,教学单位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工—研”教学模式,并对给水专业教学持续改革,形成了较好效果。其具体内涵如下:
“教—工—研”教学模式,共包括“教-工”、“工-研”、“研-教”三个子模式。“工”是指同一地点连贯的实践作业,我们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5次同一区域连贯的“找水(地质-物探)-钻井”实践作业。
“教-工”子模式:学员学过的理论知识,在“同一地点连贯的‘找水(地质-物探)-钻井实践作业”中进行运用,一是学员检验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在现地是否会运用。二是教员在现地检验教学效果是否形成、教学体系是否完善、教学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三是解决钻井教学难以建立感性认识、部分内容没有教学条件的问题。
“工-研”子模式:一是在作业中不断发现工程实践中问题,运用“问题导向”模式,研究解决施工中的现实问题,并形成科研成果。二是后期钻井能否出水,标志着前期“找水(地质-物探)”的成果将在后期钻井实践中检验,从而夯实学员扎实的工作作风。
“研-教”子模式:在“教学研究”、“工程实践中问题的科学研究”中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整体专业建设水平。
三、“教-工-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
在五年的实践中,教学单位摸索出了以下做法:
1.加强专业教学顶层设计。
在教学大纲的研究中,教学单位着眼学员职业岗位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作业、教学评价等方面“全过程、全要素”统筹设计。
2.重塑教学内容、精讲理论课。
在教学实践中,教员不断加深对地质勘察、钻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教学内容。并以“找地下水、打供水井”为目标定位,对“大地质学”、“大钻探学”,剥茧抽丝,建立以工程过程为中心新的教学内容体系,重塑教材、进入课堂。
摒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从知识体系向技能体系转变。打乱知识点,以工程过程为中心重新梳理并建立新的教学内容体系,重塑教材、进入课堂。由教“是什么”,向“做什么、如何做才能达到效果”转变。
3.分步实施训练。
根据新建立的教学内容体系,按工程过程分步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点、以及训练实践性教学内容。
4.结合“精准扶贫”搞好工程作业。
根据年度计划,结合“精准扶贫”,将课堂搬到野外大自然(进行地质勘察)、搬到实地钻井场,实地实施水文地质勘察与物探作业,利用工程作业“串”起训练内容。将物探数据进行处理初步验证地质结论;实施钻井作业最终验证结论。并结合工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5.成果梳理。
工程作业结束后,进行成果的梳理。一是展开研究,形成成果、投稿发表。二是展开教学,变成实例进教材进课堂。三是全过程中进行地质、物探、钻井资料积累,为长期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对本地的地质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积累数据、贡献成果。
6.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教员学员反馈、部队反馈、问卷调查、学员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作为本轮教学总结,同时发现问题展开新一轮改革。
四、“教-工-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效果作用
1.教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教员在工程实践中,其知识结构不断横向融合、纵向延深。并在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教学中,不断接受摔打锤炼,其实践能力不断提高,教员自身实质上不断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2.教学内容不断贴合实际。
一是内容体系符合实际。克服了“大地质学”、“大钻探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弊端,建立了以“找地下水-打供水井”为目标的非常具体、条理清楚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教材建设符合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建立以工程过程为中心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贴合了工程实践,重塑教材、进入课堂。
3.实践性教学水平不断跃升。
一是课程教学实现了在同一地点完成“找水(地质-物探)-钻井”全过程,有助于学员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整体运用。二是展开了很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展开的教学内容,如钻井中的冲孔换浆、探孔、洗井、填砾、止水、抽水试验等内容,这些内容由于实践性教学条件所限,难以展开教学。三是有效建立了学员在室内教学中难以建立起来的感性认识。四是完善徐州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也有助于发展民生。
4.学员培养质量提高。
一是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员在教学中,以精准扶贫钻井为目标,全过程参与工程,在教员引导下自行勘察、自行设计、自行参与钻井;二是提升了学员的专业自信。在教学活动中,学员全过程参与,最后钻井出水,有助于提升学员的自信心、成就感,激发了学员从事给水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三是提高了学员的理论实践水平。学员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上升理論的过程,有助于学员从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把握理论的知识;同时学员全过程动手参与工程作业,增强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第一岗位的胜任能力。
五、结语
本文对新一代给水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论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不具体、教学内容主线不清晰、教学内容体系脱离实际、教员教学能力不高、学员培养质量不高的系统性问题,是实践论、认识论的哲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忠实践行,必将对给水专业教学带来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