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杰?李慧
摘 要: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无论是身体心理还是行为习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养成了特定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从而增加了班级管理难度。因此,要求小学高年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体管理职能,结合实际现状制定管理策略,以此来提高班级办理效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和探讨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方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方法
通过对部分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秩序有条不紊,均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但是也有部分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班级管理效率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成效,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在管理中过于严厉、苛刻,那么会从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形成束缚,甚至会引起“反弹”,这都是需要不断纠正和改进的。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会随着年纪的增长不断发生变化,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自主、独立意识逐渐形成,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渐由完全依赖教师转变为独立依靠自我,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二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逐步形成,自我、独立意识下,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变得叛逆起来,他们更加期待脱离家长的管护和教师固定思维的培养;三是“向师性”心理特点的形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加期待教师给予情感方面的引导,他们自我意识形成时间不长,情绪不太稳定,可塑性非常强,这个时候也是教师给予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1]。因此,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观引导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困境
(一)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小学生的发育比以前有所提前,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生身体发生了一定变化,心理也随之有一定的改变。首先,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喜欢怀疑和指责别人,也更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独特的一面;其次,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有了叛逆思维意识,在低年级的时候,基本上是顺从,而进入高年级阶段之后,小学生更加希望脱离教师和家长的束缚,不习惯被教师和家长过分的监护,表现出叛逆的行为,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秩序。
(二)集体观念普遍淡薄
受到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一家人围着小孩转的现象非常常见,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小时候表现的非常乖巧,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非常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高年级阶段表现的更加自由散漫,在家中唯我是尊,在学校中缺乏集体、团结精神,纪律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种种行为表现对班级管理形成一定影响,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班級管理模式陈旧
通过对一些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班级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方式不灵活等是影响班级管理效率的主要问题之一。部分班主任从小学低年级一直带着本班学生,通常习惯从最初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忽视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身心变化。当学生在高年级的时候,自我意识、叛逆心理的出现,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倘若教师一味的使用最初的简单、粗暴管理方法,明显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和反感[2]。所以说,陈旧、落后和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不仅不利于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而且往往会造成抵触、反感心理,最终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高年级学生班级管理方法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心理等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强,更加迫切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与信任。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调动和集中学生力量参与自主管理,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流管理制度,每周轮换一次。这种轮流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适当分配一些日常管理任务,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较强的责任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二)积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目当中,榜样和示范引领作用非常强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和表扬先进,估计和赞赏进步大、品德好的学生,那么在学生当中自然会掀起比学赶超之风。同时,教师可以对学习好、遵守纪律和团队意识较强的学生给予嘉奖,用典范来估计学生,用反面典型来教育和警示学生。通过一系列积极引导和榜样、示范,必然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进而有利于班级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基本单元,班级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者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是组成班级的主要因素。教师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一个优秀的班级离不开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非常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从规范自身行为层面出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班级集体活动,在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每一位小学高年级学生健康成长[4]。
(四)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
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多通过表扬和赞美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自信。同时,对发现学生的错误问题,要尽可能给予宽容和谅解,少指责、少批评,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特点和优势,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长处。信任是班级管理的前提,也是师生融洽关系建立的根本所在。
(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爱护,将爱心作为班级管理的前提,积极与学生建立沟通桥梁。同时,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对学习成绩不好、家庭状况较差的学生要重点关照,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在关怀与爱护下,学生能够从心灵上得到满足,进而更加愿意支持和拥护教师。
四、结语
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系统复杂性工程。受到学生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变化,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多元和创新的手段加以管理、呵护,耐心引导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鹏林.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方法研究[J].学周刊,2016(07):220.
[2]黄智芳.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8(04):178-179.
[3]郭丹.对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方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33-34.
[4]张照霞,黄训军.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