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汽车中职高职“3+3”培养模式的背景以及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目前衔接过程中课程内容及实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中高衔接项目中中职阶段专业课性质、优化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改变课程教学方式,合理制定出汽车“3+3”中高衔接项目中职阶段专业课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案,使中职阶段的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有效衔接,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汽车“3+3”中高衔接 专业课程内容及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56-01
一、“3+3”培养模式
“3+3”模式即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第5学期必须安排符合转段条件学生参加对口单独招生报名,符合条件的由牵头院校直接录取。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6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中高职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二、“3+3” 课程改革基本方针
“3+3”并不是中职、高职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衔接,“贯通”是“3+3”的核心。在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夯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培养面向“汽车后市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汽车构造拆装能力、汽车维护保养能力、汽车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排除能力,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汽车“3+3”衔接过程中专业课课程内容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内容及实施”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保持中高职有序衔接是实现职教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而中高职课程衔接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为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汽修专业特点,分析社会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整体构思、科学设计、分段实施,既要保持中职课程的相对完整,又要注重高职课程的合理分工,以保证有升学需求学生的有序衔接和不升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中职的失重倾向;过度注重衔接而忽视了中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2.中高职的独立倾向;没有摆脱原有的办系统的学思维,中高职各自为政,仅仅是形式上的衔接,没有经过系统的研讨、调研。使得课程内容重叠、交叉现象严重,分工不明确、合理,衔接不紧密,课程实施后的效率和效果难以保障。
四、汽车“3+3”中职阶段专业课程内容及实施的优化
1.明确课程性质、优化课程标准
根据普通中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实践的熟练度及规范要求。根据教师提出的实施步骤完成操作任务为目的。而针对“3+3”学生而言,在基础动手能力的要求上,更强调系统不同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强化对问题的分析,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在中体教学内容上,将教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任务目标明确,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为后续高职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设计项目任务,优化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分为若干个项目,再以具体任务来实施,每个任务的设定紧扣教学要点,以企业单位实际岗位需求为目的组织教学,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为后续高职学习奠定基础。
3.以赛促教 强化技能训练
“3+3”为分层次教学,在中职阶段为充分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任务实施过程中,将技能大赛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任务拓展的方式有效拆分到项目任务中,使课堂更为有序,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4.结合实际案例 提高学习兴趣
在实际安排课程内容时,结合实车案例,将抽象问题实际化,不仅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的选择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选用不同,同时还需学情分析。“3+3”的学生相对于普通中职学生而言,学习基础扎实,他们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那么,教师在授课时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于浅显的理论知识可采用课前预习,上课提问的形式;原理型、难懂的知识点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讨论,教师总结;技能操作学生查阅维修手册,小组指导操作流程,教师检查,学生根据正确的流程操作。总而言之,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提高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目前,“3+3”中高衔接培养模式还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中职阶段的专业课教学及实施在不断优化。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间断的跟踪,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中职阶段的课程与高职阶段的课程有效衔接,让学生具备到高职校后继续有效学习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小林(1982-),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职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汽车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