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新基础教育”倡导的“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创建现代新型学校”理念越来越受到推崇。而少先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两者都是全面贯彻“新基础教育”理念,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活动增强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内在关系的全面认识,与少先队工作强调少年儿童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在实践中转变为行为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在“新基础教育”变革背景下培养目标、内容选择等方面的结合点,并着重阐述了开展融合活动的具体实践运用和特色成果展示,最后总结得出了两者融合的收获。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少先队 综合实践活动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45-02
20年来,由叶澜教授发起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而开展的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的教育思想与行动,逐渐为人所熟知、认同和接受,并有“同行者”不断加入研究共生体,与“新基础人”一道进行实践并创造着。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5年8月加入此项研究,成为厦门市思明区4所核心学校之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目标有显性和深层之分。其显性目标是:在“成事”意义上,创建“新基础教育”理论和现代新型学校;深层目标是:在“成人”意义上,改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创建现代新型学校。
一、实现两者有效融合,提高育人价值
近年来,“新基础教育”理念改革如火如荼,班队活动中日益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工作则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主要是传统少先队活动重视学生集体荣誉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较为忽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两者的培养目标相互融合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聚焦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内容选择与组织应遵循整合性、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连续性的原则;其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通过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少先队工作有着更为广阔的时空,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如: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是相通的。
2.两者的内容选择相辅相成
可以采用让学生群体性参与与选择性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爱劳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活动育人价值。
在这样的现状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研究》课题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家、校、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校内外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课程因素,采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校内外的环境打交道,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运用三种主题模式,开展融合活动
我校结合平时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对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情况,选择适用的主题模式。如:课题组的高梦菲老师、丁玲老师以“主题探究”模式开展活动,即:以中、小队为单位,选好探究的问题;以“提出问题——确定小主题——制定计划——付诸实践——展示交流——总结评价”为活动模式,开设的公开课有《小岗位在轮换》、《金点子游戏评选会》、《舌尖上的夏日》。课题组的杨晓莉老师、任佳妮老师、吴远清老师以“项目设计”模式开展活动,即:以小队为单位,选好项目;以“确定项目——制定实施计划——尝试设计、制作——展示、评价”为活动模式,开设的公开课有《班歌MV我策划》、《班歌MV展成果》、《毕业季,从这里拉开序幕——小绿叶,齐策划》、《毕业季再升级之推广篇》、《个性长征棋,我设计》。课题组的陈莉恒老师以“实践体验”模式开展活动,即:以“创设情境——扮演角色——开展活动——交流感悟”为活动模式,开设的公开课有《我是剧迷——走进童话剧》、《我是剧迷——岗位反思會》、《我是剧迷——小作品推荐会》。
这三种主题模式案例的开发,是“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主要研究载体。我们力求利用这些载体来提升内容,让生动形象的案例成为二者融合的依托,用评价、反思、总结来提炼。
三、结合校园四季主题,统整实践活动
叶澜教授曾说过实践活动不同于课程,它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或许应该比课程更大,更自由,要把它还给孩子。她提出以“自然四季”和与之相关联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来策划学生活动,这是一个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础的整体设计,涉及了“自然季节、人文节庆、生活节律”等内容,体现了综合融通的思想。结合在少先队工作的契机,笔者试图在少先队层面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解析四季内涵,明确推进策略
我校少先队层面期望通过“校园四季”活动的整体设计,统整自然与文化资源,形成有序节律。
1.我们校园活动策划以自然四季为主线,将各学科的延伸与拓展有机地整合在自然四季这一载体上,进而实现在活动过程中的学科整合融通。
2.以自然季节为主线的活动策划,围绕中华传统中特有的四季,把文化精髓与精神特质有机渗透与融合在活动的推进与体验中。
3.基于自然四季及其背后中华文化传统的活动策划与开展,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更多地走进和体验大自然,接触、学习与感悟中华传统文化。
(二)整体设计活动,形成有序节律
1.我校少先队在实践中,通过整体设计“校园四季”活动,以班队活动、自然季节活动、人文节庆活动为载体,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形成有序节律。如:以班队活动为载体,依托不同的季节开展活动,有春游、夏季跳绳节、秋游、冬令营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成长。
2.以季节为纵向线索,将传统的四季与学科相关内容统整,形成融生命、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3.依托人文节庆活动:元宵节、清明节、国庆节、重阳节,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全面成长, 促其从有序节律走向基于生命成长的融通与人文。
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展示特色成果
在活动中,我们让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形成了几项特色项目。
(一)群体参与式的四季综合实践主题探究
与班队生活融通的活动
我们从四季的特征、资源、节律等要素上进行设计,在年级组长的带领下细化设计“年级四季方案”。从四季的“外显形象标志、内在季节资源、学期生活节律”等要素上进行顶层设计,最终确定“春夏秋冬”与“衣食住行”相结合的实施策略,提出了“特色春服我来秀”、“舌尖上的夏日”、“秋行享收获”“冬的温暖”四个各具季节特色的主题,使每季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特征、有内容、有生活味”,并且在三年段先行推进。
1.“探春”主题活动——特色春服我来秀
学生先对春天的元素进行收集,并打开设计思维,将春的色彩、植物、诗歌等要素融入到春服设计中。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每个小队独特的创作,也看到了小队的动手协调能力、表现力和合作力。
2.“嬉夏”主题活动——舌尖上的夏日
我们在设计“夏食”活动时,设计了点赞环节,通过“赞美食、赞个人、赞小队”三个环节,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到自己、他人和小队的闪光点。学生也学会将夏季特点与饮食养生等知识联系起来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品秋”主题活动——秋行享收获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秋天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不一样特征,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选择到农场、海边、山间、城市等不同地点探索,学会多空间、多角度探索秋天的特征。
“暖冬”主题活动的设想
我们立足学生所掌握的冬季知识等资源,针对“南北”、“城乡”等地域差异,挖掘地域资源,丰富学生对冬季的感知。引导学生收集已有的冬季资源,探索未知的冬季世界,引入家长、社会资源共同开展活动。
(二)选择性参与式的四季综合实践主题探究
1.与季节生活融通的活动
我们以季节为纵向线索,依托中华传统的春、夏、秋、冬四季,以及我校校园“梦想田园”劳动实践基地,将其与综合实践活动统整,与学生生活统整,将蔬菜种植引入学生活动中,突出表现季节所蕴含的成长力量。春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开展了《酵素施肥真神奇》活动,体验施肥对于蔬菜生长的作用;夏季是瓜果蔬菜遭受病虫害最多的季节,我们根据这一情况,开展了《环保除虫我能行》活动,学习科学、绿色除虫的方法。
2.与自然环境融通的活动
我们以季节为时间轴线,将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生长过程与综合实践研究相结合,形成融生命、科学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校胡震宇副校长的《观鸟识自然》主题活动研究了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如何观鸟。让学生“身临其境观察体验”,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观察欣赏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感受自由生命所焕发出的绚丽多姿,主动探寻鸟类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体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之美。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从爱玩、会玩到初步学会有情趣的玩。
五、聚焦课程融合研究,优化活动效能
通过对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研究,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1.整合了校内外学习资源,打通课时融通使用,优化活动效能。
整合建构出适合学生特点、引领学生发展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整合了学科活动与学生活动,以及时空等资源,提升了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2.有利于师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提升和全面发展。
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交往能力。
3.推动综合实践深度研究和校本实施。
实现了活动的全员性、实践性、综合化和系列化的特点,创造了多样的活动范式:群艺表演式、层级分享式、主题报告式、跨级联动式等。
4.促进少先队工作创新和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不仅激发了教师对少先队工作的探究,同时激发了教师对资源创造性的开发和运用。因此,学生有了生活上的敏感,还有了艺术创造的意识,促进了学校内蕴深厚文化和内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艳娜. 课队融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J].《少先队活动》,2015-06-01.
[2]李伟平;蒋敏杰. “儿童成长节律”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J].《江苏教育研究》,2017-04-05.
[3]田慧生. 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 [J].《中国教育报》,2017-11-01.
[4]蒋宛萍. “校园四季”活动的设计与教育意蕴挖掘 [J].《上海教育科研》,2017-06-15.
[5]李錦鸣. 抢抓机遇 开拓创新 跨越发展 [J].《贵州教育》,2014-03-18.
作者简介:
陈娴(1984年-),女,福建厦门人,本科,一级教师,厦门市骨干教师,厦门市思明区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少先队工作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