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识音乐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美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其更是艺术通识课的核心内容。本文主要就新时代高校通识音乐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究,依据新时代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特性,编制出一套适合其学生发展的音乐课教学方案,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始终可以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音乐类通识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210-01
一、新时代高校通识音乐课教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音乐类通识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都是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这种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强制性,老师们会一味的将其教学的重心放置到所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上,满堂灌的进行教学,所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程度极差,其根本无暇去顾及学生对其所传授的知识的理解以及消化的程度,也无法达到其相应的教学效果标准,拉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音乐类通识课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分别是音乐、戏剧、戏曲的鉴赏。这三部分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基础的知识为前提条件,将理论和作品融合在一起,进而设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而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课堂上,其音乐的种类风格特别多,具有多样化的特性,老师无法处理好风格的统一教学问题,也不能真正的做到因人而异,这就导致很多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其相似的风格的音乐,就要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这样,学生对其知识的学习兴趣低下,会产生昏睡等不良的课堂教学现状。
二、改革高校通识音乐课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学理念的推广,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开始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同时还会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且崇高的审美理想。该门教学课程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会帮助学生健全自身的人格,让学生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高效的发展,并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其实际的创新意识,确保学生所构建世界观的正确性,熏陶学生,使得学生的发展可以更加的全面,打造出一批高品质的艺术人才,将全面发展当作其教育工作开展的出发以及落脚点。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新时代下,高校所开展的通识音乐课教学改革活动应当确立以人文本的核心理念,尽可能的去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增长学生的情感见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一个较为健全的人格,潜移默化的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国外的一些知名研究学者曾说过,艺术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品格,一个良好的艺术形式会带动人朝向综合且全面的方向发展,这就直接表明了艺术在人才教育培养层面的重要性,近些年来,我国的音乐类通识课程开始不断的改革,其应当完善其教学体系,改善我国原本的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充分了解教授学生的音乐基础,从授课模式上逐一进行探索和完善。将实践融入课堂,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摩音乐会、歌剧、戏剧等演出,让视觉、听觉和身临其境的感观触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新型现代化课程形式的设置,结合多媒体开发新型授课方式,引入MOOC的教学方式,利用线上课堂的便捷性帮助学生补充薄弱知识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二)引导自主学习
现阶段,我国人们生活的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社会各界开始将目光转向到艺术通识课程的构建层面上,其课程所受到的关注度极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其存在的教学问题比较多,这会导致其实际的教学效果低下,同时还会约束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让音乐类通识课程教学活动无法更为顺畅的开展。开展学生主讲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音乐与其他学科渗入式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对音乐的解读。这些教学方法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分析整合各类多变的音乐文化现象。
四、结语
音乐教育活动的开展,会有效的提升并培养学生们素质水平,让学生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各类音乐知识,无形之中培养了其自身的音乐修养。我国音乐教学老师应当找出其现阶段高校通识音乐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其所存在的问题编制出和其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提升整体教学课堂的质量以及效率,把乐理知识和视唱练耳等完整且高效的融合在一起,实时的转变其原本的课程改革思路,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学纲要,以此来更好的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洋.《学前音乐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5(27).
[2]蔡畅.俄罗斯音乐基础教育的特点探究[J].黄河之声.2017(10).
作者簡介:
赵亮亮(1983.4-),男,汉族,河南三门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