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走进心理

2018-10-13 11:51尹月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

【摘要】当前,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许多家长和教师束手无策。造成这种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者方式刻板、硬性灌输、忽视情感等。要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必须走进他们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找出心理的根本问题、对症下药;最重要的是要倾注爱心、奉献真情,才能撬动他们的心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 爱心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16C3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85-02

在我国,青少年一般是指12—18周岁左右的公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一直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更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希望工程”。受网络游戏的冲击和社会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不当,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理想信念模糊;“个人主义”泛滥;法律意识薄弱等等。造成这个局面,不单属于哪一个人,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

然而,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许多学校或家庭无不头疼表示:孩子们做什么都不愿意配合,我行我素、无法;无天蛮横自大、自私无礼,还美其名曰是“有个性的新生代”!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

造成这种局面,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些家长和老师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方式刻板、硬性灌输、忽视情感、知行脱节等问题。当下,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在不断增加。它处于青春期最敏感的阶段,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据调查,90%的青少年都有逆反心理特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就是研究人,长期地、不断地、深入地研究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做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上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走过人生的歧路,更应该学会和孩子们打交道,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将价值理性内化成个体需求的教育理想、外化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才将有实质性的效果。

那么,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走进青少年的心理呢?

首先,德育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走进学生心理的前提。从本质说,德育教师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学生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同一性,他们都是青少年灵魂的塑造者、思想的引导者,对其成长成才有重大影响。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的教育内容与功能互补: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另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成长规律,从深层次上去分析和认识学生的行为与立场,使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其次,找出根本问题,对症下药:走进学生心理的關键。青少年处于生理发育十分迅速时期,但心理发育比较缓慢,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自制力、辨别力不强,很多看似思想道德问题,可能实则是心理问题。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仔细了解,认真分析,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给孩子们贴上“思想品德差”、“无可救药”、“问题少年”等极具歧视性的标签。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17岁高职女生,早恋、偷盗、夜不归宿……,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女生”,认为她“思想道德败坏”,学校准备对其进行劝退!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跟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发现其所谓的“道德问题”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人际关系问题!由于不会与人交往,没有朋友和闺蜜,在学校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社交需求)是人类之本能,当它此处不能被满足时,就会从彼处去获得。就像笔者提到的女孩一样,由于在学校得不到归属和认同感,就从网吧、社会上去寻找,于是出现了早恋、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成效,必须要找到孩子们的根本问题,才能撬动他们的心灵,对症下药,决不能无的放矢、空说教条、自说自话。

再次,要倾注爱心、奉献真情:走进学生心理的保障。教育历来是一种充满人性、充满灵性的实践活动。倾注爱的心血、架起“情”的桥梁,才能实现“心”的交融。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尤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是本质,是走进学生心理的保障。只有倾注爱心、奉献真情,教师才能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

笔者班级有一个学生张某,脾气非常暴躁、脏话连篇、桀骜不驯。同学老师们都避而远之。笔者也曾做过思想工作,但收效不大。后来,转变了工作方法,不再给他讲大道理,而是默默地用行动关心着他。比如,经常和他聊家常、生病了给他送药、上课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都给予鼓励、课外活动也请他出谋划策……,在集体中他感受到了温暖和被重视,有一天,他终于向我坦露了心事,由于家庭的复杂原因而导致的种种自暴自弃的行为,他说得泪流满面,我也听得心酸感慨。经过几次交心的谈话以后,这个学生改变了很多,后来还拿到了励志奖学金!通过这个事例,我深深的感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撬动心灵,根本在感召心灵!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大道理和教条主义,而是要倾注真心和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春风和细雨,拂去学生心灵的每一粒尘埃,滋润学生的每一寸心田。

作者简介:

尹月(1975.10-),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