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文
摘要 分析了森林的生态效能,提出了提高森林生态效能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具体包括优先保护公益林和坚持生态式采伐、生态式造林、生态式抚育商品林,以及坚持城市乡村生态式发展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森林生态效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能;意义;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148-01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有“地球之肺”之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森林的生态效能愈发关注,对森林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尤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及“山水林田湖”的重要论断,将我国林业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分析了森林的生态效能,提出了提高森林生态效能的主要途径,以期为提高森林生态效能提供参考。
1 森林生态效能
1.1 森林是巨型的蓄水庫
林下的枯枝落叶层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能够对雨水起到积蓄作用。据调查,一片6 666.7 hm2的森林蓄水量相当于一座200万m3小型水库。雨过天晴,树木的蒸腾作用将大量水分蒸发到大气中,湿润了森林空气,增加了降水量。此外,森林还具有减轻旱涝灾害的作用[1]。
1.2 森林是氧气制造工厂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大量的氧气。据研究,森林制造氧气的能力比农田、草地中的植物高,1 hm2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 t二氧化碳,释放0.75 t氧气,可供近1 000人1 d的呼吸所需。
1.3 森林是自然的保健品
植物的叶片是过滤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纯净、无毒。据调查,1 hm2柏树林1昼夜能分泌50 kg植物杀菌素,可以杀死肺结核、白喉等病原菌;绿化区的空气含菌量较城市闹市区低。
1.4 森林是优良的吸尘器
森林能减缓粉尘气流的速度,树叶上的黏液、绒毛和油脂等可滞留一部分粉尘颗粒。据调查,1 hm2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粉尘颗粒50~80 t。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较非绿化地区减少50%以上。
1.5 森林是绿色的消音器
枝叶茂密的树冠,对噪声有很强的吸收和消减作用。据调查,交通要道的绿化带可明显降低汽车噪声,40 m宽林带可降低噪音10~15 dB,20~30 m宽林带可降低噪音10 dB。
2 提高森林生态效能的主要途径
2.1 优先保护公益林
根据森林的生态区位、起源、树种等特殊条件,尽可能划分成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保持森林的原始状态,减少人为干扰,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能[2]。对已经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区,要详细调查研究并合理规划经营,对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区域可以发展以原生态、森林康养为主的森林旅游业,对具备林下种植条件的区域可以发展林地经济,使生态公益林区在发挥生态效能的同时兼顾发挥其经济效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伟大构想。
2.2 树立商品林生态式经营理念
2.2.1 坚持生态式采伐。森林成熟后,尽量选择“择伐”或“二次间伐”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小面积皆伐”,通过合理的伐前更新形成森林生态效能最大化的科学演替,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伐区作业伐前不清理场地,尽量保留阔叶幼树[3];采伐季节最好选择冬季,集材过程中少破坏林地表层,防止出现侵蚀沟造成水土流失;采伐剩余物横山堆腐并压实,以控制地表径流,加大涵养水源功能。
2.2.2 坚持生态式造林。优先营造阔叶林,或在保留阔叶树的基础上营造混交林。从生态学和经济学角度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造林树种,科学确定造林密度,实行鱼鳞坑式造林方式,集聚水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2.2.3 坚持生态式抚育。幼林抚育清场时尽量不采取全清的方式,而是只清除苗木周边影响苗木生长的杂草,既有助于提高苗木周围生态湿度和其他生态效能;又可防止全清后太阳曝晒烤苗,导致新植苗木成活率下降,影响造林成果。在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保留木生长的前提下应尽量不清场,保留下木和灌丛,有利于改良林下土壤,维持物种多样性;同时在确定保留木时要优先保留阔叶树,引导形成混交林,提高森林质量并兼顾森林的生态效能[4]。
2.3 坚持城市乡村生态式发展
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及乡村绿化,增加绿树和绿地面积。在品种选用上,要多从美化、吸尘、吸噪等方面考虑,让森林走进千家万户,把城市和乡村建成美丽宜居的生态住所,成为人们休闲养生的美丽家园。
3 参考文献
[1] 郭志敏.山区公路建设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中国林副特产,2017(5):105-106.
[2] 郭峰.北沟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 罗晓华,向成华.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2006(2):42-46.
[4] 李炳炎.南方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与实践[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