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为什么我的“实发工资”与“应发工资”相差上千元?
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收入来源一般而言就是工资了,每个月最盼望的就是发工资的那天。工资条上面那一个个数字,不仅代表着金钱,更代表着自己的辛劳和努力。
每月拿到工资条后,你仔细看过吗?估计很多人沒有。大家都是在目光快速掠过“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等信息后,往往就会盯着“应发工资”“实发工资”一脸疑惑,两者怎么相差这么多?
上班族理财,就从看懂工资条开始。而要想看懂工资条,首先要了解工资的来源构成。以企业为例,不同企业的工资构成有差别,但有几个项目是比较常见的:一是基本工资,这个往往会跟职务职级、学历职称之类挂钩,有的单位还与工龄相关,每个企业情况会略有不同。二是岗位工资,这是根据岗位业务要求、劳动强度、技术高低、责任轻重等因素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三是绩效工资,这个就是“以成绩论英雄”了,干得好干得多就能拿得多,以质以量来考量,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工资条中变动最大的就是这一项。同一企业的相同岗位人员,工资出现差距,主要是体现在绩效工资上。
此外,企业一般会提供一些福利补贴,比如交通补贴、餐饮补贴、通讯补贴等等,这个没有硬性规定,数额也会有大有小。
下面再来看看扣钱的几个项目,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之所以“实发工资”比“应发工资”少,都是因为这部分。
一是扣社保
社保包括五险,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失业保险,其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以及失业这3项是需要个人缴费的。具体要缴多少?计算方式是:个人应缴社保费用=社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社保缴费基数,通常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1至12月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确定。不过,社保部门针对收入过高和过低的人群,相应设定了缴费基数上下限,上限是上年度当地平均工资的300%,下限是上年度当地平均工资的60%。由于经济发展有差异,社会平均工资有高低,那么各地上下限自然也不同,同一地方每一年也有浮动。
职工工资收入高于上限的,以上限为缴费基数;低于下限的,以下限为缴费基数;在上下限之间的,按实申报。一般每年7月,参保单位到社保部门申报下一结算年度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所以,大家要清楚,一个结算年度内,个人的社保缴费基数是固定的,并不是根据当月工资缴纳,不随每月工资多少而变化(后面提到的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也是如此)。
至于缴费比例,3项各不相同,不同地方也有差异。以广州为例,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自己缴纳的进入个人帐户);医疗保险:单位10%,个人2%(自己缴纳的进入个人帐户);失业保险:单位1.5%,个人0.2%。
从2019年1月1日起,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五险分征”的局面彻底结束,这将从源头上减少及至杜绝企业少缴、漏缴、不缴社保的问题。社保部门曾披露,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以“补贴”代替社保,更多的则是降低缴费基数甚至按缴费下限为员工申报、缴纳社保费。虽然短期内员工到手的工资会变多,但长远来看,社保权益受到损害。
因为,对于基本养老保险而言,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退休后领取养老金也越多。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扣除的费用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中的一部分也划入个人账户,剩下的纳入医疗统筹基金里,只管住院报销这一块;个人账户的钱可以积累起来,看门诊或买药时能直接使用,如果缴费基数低,划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就少。此外,缴费基数还直接影响到失业保险金标准、工伤职工的伤残补助待遇和生育保险待遇。
二是扣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内。
缴存基数也有上下限,上限是不超过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下限是最低不得低于上一年度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至于缴费比例,这个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按照规定,最低不得低于5%,最高不能超过12%。
打个比方,你这个年度的缴存基数是5000元,缴费比例为12%,那么每月单位缴纳600元,个人扣除600元,当月你的公积金账户就有1200元进账。
此前,公积金存放在账户上并不划算。因为遵循“低来低去、保本微利”的原则,公积金账户存款按照归集时间区分利率档次,当年归集和上年结转的分别按活期存款和三个月定期存款基准利率计息。2016年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完善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通知》,决定将公积金账户存款利率调整为统一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执行。
三是扣个人所得税
说到个人所得税,大家应该都知道,前段时间个税修正案草案里面提到,起征点将从每月3500元提升到5000元,具体实施的时间暂时还不知道,但不会等太久了,目前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已结束。
在新个税实施前,起征点还是3500元,也就是说,扣完“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相关费用后,如果金额超过了3500元,就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个人所得税是如何计算的呢?
第一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判断是否超出起征点。应纳税所得额=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费用-起征点。
第二步,如果超出,超出部分要计算应纳税,应纳税就是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为方便大家理解,举一个例子:假设某人在广州,当月工资6500,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是6000元,有五险一金,公积金缴费比例是8%。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算出:
个人社保应缴费用=6000×(8%+2%+0.2%)=612元;公积金缴费=6000×8%=480元;应纳税所得额=6500-612-480-3500=1908元;应纳税额=1908×10%-105=85.8元。
也就是说,税前工资是6500元,实际到手的钱是5322.2元,相差1177.8元。现在知道为什么“实发工资”与“应发工资”相差那么多了吧。
别把工资条当废纸
一般而言,公司在发放工资时,会将工资条(或纸质或电子版)发给员工本人。很多人拿到工资条后,粗略看一看就当成废纸,随手撕掉或扔了。
工资条,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的个人工资清单,不仅是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凭证,也能真实反映劳动者的收入、社保和福利情况。看懂工资条,要做到“三看一保存”:一看发放时间,是否按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发放;二看总额和分项,是否按劳动合同约定的数额足额发放;三看“五险一金”和个税,是否按标准代扣代缴;“一保存”就是看完之后不要随意丢弃,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因为一旦发生劳动争议,它是确定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证据,可以作为劳动仲裁的重要依据,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上班族来说,看懂工资条,了解自己的工资收入,就可以迈出理财第一步:管好工资。工资规划这事真不能小瞧,不管月入两三千还是上万,通过合理化的支配和投资,日积月累,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