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 田慧静
摘要: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各学科都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英语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统一的学科,更要求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语篇,深入挖掘主题意义,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德育教育。而英语文学名著提供了一扇德育渗透的窗口,名著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修辞美学浸润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观念,思想和品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德育的基本理论,探讨在英文名著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依据和可行性,最后提出德育渗透的原则与措施。
关键词:高中英语;名著阅读;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8-0040
一、德育滲透的依据
1. 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评价分析评判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它强调道德教育不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言语灌输和切身示范,而更应着眼于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与共鸣(袁彩虹,2004)。因此,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教师的职责不是将教师自己认可的道德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澄清他们已有的价值观,给学生以选择的自由,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认同正确的道德观点。
2. 关怀理论
道德教育专家麦克菲尔,创立了“体谅德育模式”,即所谓的关怀理论。该模式开始将道德情感教育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开创了道德情感教育的先河。关怀理论通过对自我的关怀,对亲密人的关怀,对人造世界的关怀,对动物、植物和地球的关怀等等,反思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感。
二、英语名著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1. 名著是准确的目的语表达
在培根著名的散文《论读书》(Of Studies)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名著的魅力在于语言凝练,表达准确,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启迪智慧,涤荡心灵。“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Shakespeare, Hamlet),“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Jane Austin, Pride and Prejudice)。读英文名著,会发现语言有如此强大的魅力,英语名著能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目的语的地道表达,在语言的浸润下,学习大量词汇与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目的语的应用能力。
2. 名著的话题契合了新课标三大主题语境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内容的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其中,主题语境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内容。
在浩如烟海的名著中,话题广泛,适宜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选取相应话题的短篇,长篇小说,散文,诗歌等素材,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名著中蕴涵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大主题会交叉体现。
下表名著书目,供高中师生根据不同阶段德育主题教育需要进行选择。
三、英语名著阅读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 汲取文化精髓,强化主流思想
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渐形成和稳定,英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知识和道德价值观判断和选择,寻找与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相契合的德育观点与理念,培养学生道德评判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与语言、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开拓全球视野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2. 改革评价模式,开发学生发散思维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理解是因其背景、知识等多方面因素而异,教师的评价应从台前转到幕后,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开发发散思维,只要有理有据都应得到积极肯定,才能使道德观点真正受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3. 避免空洞说教,彰显学科德育价值
在进行英语名著阅读的德育渗透时,要避免空洞地教授道德,可结合自己的阅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思考哪些道德行为值得肯定,哪些需要纠正,凭借多种方式,通过直观、示范及演说等各种形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达到更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四、英语名著阅读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1. 分级阅读——步步为营
分级阅读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避免学生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李振来,2017)。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英语水平既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阅读中的难与易,多与少,快与慢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
2. 思维训练——启迪心智
具体分为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阅读名著后,教师可根据阅读的内容,通过对某一观点进行讲授,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要寻找依据来支撑所提的观点。对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尽量不要一言以蔽之,要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获得更好的道德体验。
3. 理想激励——指路明灯
理想激励法是通过某些方式促使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德育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除了直接进行价值理想教育,还要注意榜样人物的宣传”(苏霍姆林斯基,1992)。阅读名著后,要求学生进行读后反思,形成读后感,对某一人物进行评价,不需要强调具体格式,尽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读后感从而发现学生的真实道德层次与水平,并与学生就某些人物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观点。
4. 行为训练——实践出真知
行为训练法是在进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领悟道德价值以及对道德行为进行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方法。美国谢福特曾提出“角色扮演”的教育理论。不过,角色扮演活动往往比较耗时,需要精心准备。可将其作为读后活动,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剧本改写、演绎,将名著搬上舞台,在实践中体会名著中人物的思想,切身感受,逐步进行德育渗透。
总而言之,选择适当的英语名著阅读,不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而且通过恰当的引导,向学生渗透高尚品德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适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振来.依托英语名著分级读物,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J].英语教师,2017(13).
[2] 袁彩虹.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3] 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德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 汀译.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0.
(作者单位:①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 255200;②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 25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