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玉梅
摘 要: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绵延红色血脉,树立文化自信,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红色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共生共长,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特色文化,是孕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引导青年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作为路径选择,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4.02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4-0119-04
文化既表现为人们历史活动的产物,也是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讲的,人改变环境,环境也改变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样的文化,便有什么样的生存样式,也就有什么的行为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业已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使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每位公民的心灵,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革命文化,即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共产党共生共长,承载着党和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是孕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和母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可以说,红色文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实作用和教育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从内涵层面看,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大渊源;从历史跨度看,历经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长期积淀和多重锤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赋予红色文化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新鲜的时代价值。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不懈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成功;而正是在一次次的革命中,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凝练并沉淀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无论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其理论底色永远是不变的。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红色文化明确的目标指向,是中国共产党人联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力精神纽带,也是红色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丰沃土壤。文化源于人,而又回到人。各种文化终究是对于人而为了人的。但是红色文化在这个方面的表现更为特别。它的目标直接指向的人民解放和幸福,而不是个别人的权力和享受。这一点在每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中极为突出地表现出来。红色文化的精神标签是鲜明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将整个民族团结起来的精神力量,也是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深深镌刻在红色文化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特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是红色文化中核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高尚道德情操是红色文化的道德基础。红色文化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其沉淀下来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却散发着永恒的光芒。由此可见,正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有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才能成为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
2.红色文化的形式
经过历史锤炼与洗礼,适应新时代的建设发展,红色文化形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体系,形式表现为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个方面。一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表现。凡是以一定的物质载体的形式表现出红色文化,皆属于此类。其中包括革命历史遗址遗迹、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战役博物馆革命文献、诗歌出版物等具体的实物。二是红色文化的精神表现。相比于物质表现,红色文化的精神表现更多地是通过人的能动性活动表现出来的[2]。包括党和人民在革命时期形成的各种优秀精神资源,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体现在各个时期,例如革命战争时期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以及社会民主革命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三是红色文化的制度表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所产生的一系列制度、路线、方针、政策等,比如党的领导制度,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党的群众路线等等。四是红色文化的行为表现。红色行为文化是人们在革命战争和建设发展时期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取向。可以表现为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等个别人物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组织、人民大众等群体主体的行为。如黄继光、董存瑞、劉胡兰、赵尚志、毛泽东,又比如大寨、小岗村、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群众。这些人的行为常常是一定价值观的人格化,是大众学习的榜样。
3.红色文化的功能
文化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作为文化之特殊样式的红色文化也具有这种功能。一方面,红色文化能够传承文明价值。红色文化不仅可以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促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且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在这个意义上,红色文化的传承功能无非也就是使“化”的功能持续存在。“化”一定是在传承中实现的。而这种“化”便是使人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应然层面对人提出的要求[3]。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具有“育人”功能。如前所属,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道德情操和伟大思想境界,有利于吸引人、感召人、教育人。特别是红色文化形式的多样化,能够很好地起到教化人的作用。这是一般的文化很难做到的。此外,红色文化深刻持久地影响到人的成长和发展。换言之,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绝非单纯的此时此地的政治教育,而是要使人成为人,实现马克思所讲的自由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红色文化正是立德树人的根基。红色文化中舍身取义、忠于信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内核,对于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意义重大。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获取途径少,掌握不系统,认识理解不深刻、不透彻,对红色文化的感悟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正确引导大学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强化红色文化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红色文化助力文化自信
1.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决心和信心。红色文化,反映着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回顾这段历史,彰显着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实践光彩,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4]。因此,毫无疑问,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实践,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是不可或缺的立足点和着眼点。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教育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对党的信心信念有重要作用。今天,所倡导的红色文化,不是简单的“老调重弹”,是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
2.弘扬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
文化具有持久性、渗透性和深刻性,通过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和现实。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盖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生命力和时代价值的强烈认同感、自豪感。红色文化,印证党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奋斗历程的普遍认同、遵循和维护的政治主张、理想信念、思想作风、态度情感、行为规范等基本取向,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5]。因此,弘扬红色文化,是坚定历史自信、坚定“四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文化自信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契机,顺应时代发展,符合人民思想趋势,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补益的。
3.传承红色文化是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历史告诉现在,历史昭示未来。红色文化,就是一部红色历史,其中蕴含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初心的使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号召力和激发力。对红色文化的体认,是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智慧归属,是青年大学生的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特别是拨开多元文化的迷雾、认清多元化文化本质、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独特路径选择。同时,红色文化体现一种价值标准,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更应该是一种价值选择,具有鲜明价值属性,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选择产生积极影响。红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和英雄模范人物,为青年大学生建立正確的价值判断和人格崇拜,积极引导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关系,妥善处理社会诱惑,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理性人格特征[6]。
三、基于红色文化视角提升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1.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红色文化教育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及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使大学生的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力、感受力,通过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选择和认同,使大学生从根本上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者和拥护者,继承者和创新者。
将红色文化教育渗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做法和主要手段,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有着一定的影响。树立红色文化自信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加之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与魅力,为高校形成特色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7]。 因此,应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中,将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案例、红色内容融入到课堂内容的讲授中;同时还应在课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比如,高校的话剧、晚会、学生谈心等各个过程都可以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当然这种活动的形式必须经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要做到不露痕迹,却润物无声。高校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方式和形式上下功夫。同时,将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在实践创造的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不仅需要发挥教育者的协同教育功能,更需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功能[8]。
2.以校园文化为展现形式,促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高度融合
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意味着,红色文化以校园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及校园文化中包含着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问题不在于让红色文化取代校园文化,而是让校园文化包容着红色文化并具有红色文化的性质,让红色文化引领者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9]。从个人层面来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文化方式与主题选择,进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集体层面来看,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各类社团是物化的表现形式,各种文体活动是具体的展现形式,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存在,占据了大学生绝大部门的思想空间,所以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使之作为弘扬红色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将会达到丰富校园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10]。例如组织学生到红色资源比较集中的爱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甚至党员的发展和培养都可以以此为教育基地。
3.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通过实践性教育方式提升文化认同
传统的文化教育方式更多的是相关知识、史实事件等的直接灌输,实践性的方式占比重还是很少的,红色文化更是如此,虽然内涵丰富,体系完整,但是时间并不长,人们对它的初步认识不如传统文化等来的深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以及接受文化的特点,要积极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增大实践传播比重,学校通过开展主题团活、红歌比赛,主题读书活动,或者拜访抗战老兵,参观红色遗址、组织红色讲座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大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红色文化,继而感受到革命战争之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以更加纯粹、更加直观的体会和认同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增加对红色文化的自信[11]。
4.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优质红色文化网络资源
“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宣传学习的又一主要阵地。在大学生塑造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网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信息。因此,在大学生中弘扬红色文化要充分借助网络的资源与力量,打造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平台,开拓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资源和多形式的传播路径,营造出全面的、立体的、平常的、多样的传播模式,比如创建红色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开设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片,红色故事、红色文物图解、红色主题赛事的宣传等诸多板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建设优质的红色文化载体和平台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12]。当然网路途径也有着便捷、时效、广泛的特点,一旦管理不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红色网站的运营离不开专业人士的规划和管理,我们同时要培养专业的红色网站管理人才,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要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积极创新网站运作,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从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对文化的学习、传播,增强红色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叶数,范远泰.论四川红色革命文化的特征与价值[J].新闻界,2012(17):67-69.
[2] 钟利民,刘丽.红色文化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老区建设,2009(2):4-6.
[3] 肖燕.简谈如何弘扬红色文化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J].学理论,2014(2):127-128.
[4] 李星.论八一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之比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49-50.
[5] 张晓明.夯实文化自信的学理话语权——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有感[J].大连干部学刊,2016(10):23-25.
[6] 韦朝烈.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基本问题[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0):8-10.
[7] 王蓉蓉. 坚持文化自信 创作艺术精品[J].北京人大,2017(9):58-59.
[8] 许静波、张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2):7-8.
[9] 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J].理论导报,2016(8):8-10.
[10] 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刍议[J].文教资料,2012(9):155-156.
[11] 张志娟,秦东方.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26-130.
[12] 张欢.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J].文化学刊,2017(7):125-127.
[责任编辑:庞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