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结构与布局再研究(2007—2017)

2018-10-12 08:38臧莉娟叶继元唐振贵
出版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创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臧莉娟 叶继元 唐振贵

[摘 要] 基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两批次学术期刊名单,建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础数据库,通过2007年和2017年两次调查的数据对比分析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地区分布结构、学科结构、主办机构、出版周期、文种结构、2006—2016年间创刊期刊基本情况、期刊分层情况等,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尽管有所进展,但总体上仍存在全、小、散、弱问题,期刊结构布局不合理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期刊发展体系。除继续关注核心期刊的发展外,也应注重非核心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优化期刊结构和合理布局。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地区分布 学科结构 出版周期 期刊分层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5-0039-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st of two batches of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ed by GAPP, we established the basic database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rough the survey data in 2007 and 2017. This paper compare and analysis regional distribution, subject structure, publishing period, language structure, journals stratify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n points out there are still such problems as all, small, scattered, weak, although have made we some progress. The irrational structural layout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system of periodical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distinct levels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journal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non-core journals, so a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journals.

[Key words]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Subject structure Publishing period Journals stratifying

2007年,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教授关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的系列成果集中揭示了当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2][3]。经过十余年,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状况如何?当年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解决?本研究基于此目的,再次开展了有关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发展状况的研究。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2月和2017年4月公布的两批次国家认定学术期刊名单,囊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科技类学术期刊,但并没有将两者区分开来,我们在总名单的基础上,依据期刊刊号以及刊发的具体内容,对6430种学术期刊进行分类整理,规范刊名,剔除重复期刊,得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2407种。之后,通过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期刊查询、官网核实等方式,历时一年多,建立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础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我们试图对2007—2017年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结构与布局状况进行分析。

此处,需要作四点说明:第一,2007年统计的期刊数量2770种是不含二次文献的,而本研究基于国家公布的两批次学术期刊名单,其中含有二次文献期刊118种。第二,2007年的统计中包含军事学期刊,考虑到军事学期刊的特殊性,2017年并未将其统计进来。在分析学科结构、主办机构时,我们会对2007年的数据做简单处理。第三, 2007年和2017年的研究中均未包含港澳台期刊。第四,国家公布的两批次学术期刊并没有囊括所有学术期刊,尚有部分期刊因没有申报或者存在问题需整改后重新申报认定等原因而暂未出现在名单中,之后新闻出版署还会对新创办或更名学术期刊等审核认定后及时发布。但是这部分期刊毕竟是少数,并不会对我们统计结果的整体性造成大的影响。

1 地区分布结构

从表1可以看到,2007年期刊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北京,比例为27.18%;占比最少的是西藏,比例仅为0.36%,北京期刊数量是西藏的75.5倍。2017年期刊数量占比最多的仍然是北京,比例为26.34%,比例最少的是海南,比例为0.29%,北京期刊数量是海南的90.6倍。2007年学术期刊数量排名前5的省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4],合计占比46.35%;2017年排名前5的依次是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广东,合计占比45.79%。除了江苏、上海位置有微调,两次统计中,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广东都在前5的榜单中。2007年期刊数量最少的5个省市依次是西藏、宁夏、海南、青海、贵州(重庆),合计占比3.10%;2017年则依次是是海南、西藏、宁夏、青海、贵州,合计占比更是降到了2.95%,除了排名次序有微调外,两次统计中期刊数量最少的5个省市没有变化。

总体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量庞大,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学术期刊。但在地区之间,2007年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在2017年仍然存在,虽然有期刊合并、停刊、新创,但是期刊地区分布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后面我们还会依据数据来说明,近十余年来创刊期刊的地区分布也存在不均衡问题,而且新创期刊的地区分布和期刊总体的地区分布情况呈现基本相似的情况。当然,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文化底蕴、教育发展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人员数量、水平以及科研经费投入情况也有极大区别,这也是学术期刊地区分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部分地区学术期刊数量与该地区科研实力等不匹配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浙江学术期刊数量相对较少),这种情况的存在对地区学术水平的提高不利,应该在未来引起更多关注。

2 学科结构

结合国家一级学科分類、CSSCI对学科的分类以及2007年叶继元老师的学科分类,本研究将学科分为24类:法学,管理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文化学,人文、经济地理,社会学,体育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学,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学,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校综合性哲社学报。2007年的统计将文学细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民族学与文化学细分为民族学、文化学,同时还包括军事学学科,故学科共27类。为了方便统计和对比,本研究对2007年的期刊数据进行了处理,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期刊数量合并,将民族学、文化学期刊数量合并,分别和2017年的文学期刊、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进行对比。

根据表2,2007年和2017年的学科不均衡现象严重。其中,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和高校综合性哲社学报这两类综合刊的比例最高,2017年这两类刊合计比例为37.44%,2007年为37.74% [5]。可见,经过十余年,综合刊的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仍然超过四成,专业刊不足六成。关于综合刊比例相对偏高这个问题,学界一直在讨论,适当减少综合刊、增加专业刊也成为共识,并为此做出不少努力。尽管如此,数据显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综合刊比例偏高的状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在专业刊内部,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科期刊数量较多,比如教育学期刊、经济学期刊。除去综合刊,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期刊数量和比例最高,2007年这两类期刊合计占比达到29.27%,2017年占比23.6%。这两类期刊中的部分期刊刊发范围已经细化到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部分学科期刊数量太少,比如宗教学、统计学、心理学,2007年和2017年学科期刊数量最少的均为宗教学、统计学、心理学,2007年这三类期刊合计共占期刊总数的1.53%,2017年占比更减少到1.25%。期刊学科分布不均衡导致不同学科学者刊发论文的难度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科学者甚至找不到专业方向对口的专业期刊刊发论文。学术期刊中存在的学科不均衡现象和每个学科的发展规模、科研人员数量等都有关联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不均衡现象,学科研究力量的不均衡性也客观存在,这可以部分解释期刊中存在的学科不均衡现象。考察不同学科的学术期刊总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察该学科人均拥有期刊的数量,这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为了促进学科健康发展,足够数量、发展较为成熟的学术期刊群是必要的。因此,在期刊布局和刊号审批等方面,建议优先照顾发展较为薄弱的学科,适当向没有专业期刊或专业期刊数量较少的学科倾斜,也提倡引导部分有优势、有条件的综合刊转为专业刊。

3 主办机构

2007年期刊主办单位集中在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和学会、协会[6],表3数据显示,2017年期刊主办单位仍集中在这三大系统。同时,大部分的主办机构以小型“编辑部”为主,只主办1种期刊,主办2种或更多数量的仍是少数。2017年11月份,我们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情况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期刊编辑部4人及以下人数的比例为60.63%,规模较小。对于期刊发展而言,规模化发展能够提高学术期刊的效率和服务水准。一种期刊的“小、散、弱”模式不利于学术期刊的规模化发展和长远发展,这和国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发达国家,商业出版社是出版学术期刊的主力军,大型出版集团拥有上百种、有的甚至数千种学术期刊,比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拥有2300多种期刊,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拥有2500多种期刊,泰勒-弗朗西斯拥有2400多种期刊,博睿出版社拥有近200种期刊[7]。可喜的是,在规模化方面,我国部分主办机构已经有所行动,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期刊。该系列目前共含27种全英文学术期刊,其中7种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自2006年创刊以来,刊物的学术质量在国际上得到较高认可,是国内第一个成规模的英文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群。上海大学期刊社是高校中规模化发展较早的机构,也是目前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之一,期刊社下设13个期刊编辑部。出版的刊物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

4 出版周期

在出版周期方面,表4显示,2017年统计期刊的出版周期包括:年刊、半年刊、季刊、双月刊、月刊、半月刊、旬刊和周刊,没有2007年统计中出现的每年出版60期期刊。其中年刊仅有4种,半年刊也以英文刊和其他小语种期刊为主。刊期仍以季刊、双月刊和月刊为主,这三类期刊2007年合计占比95.05%,2017年合计占比94.14%,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通过数据比较发现,2017年出版周期有所缩短,双月刊比例提高超过12%,季刊比例降低近10%。两次统计中,都是双月刊比例最高,2017年比例更高达近50%。2007年月刊比例为30.58%,2017年为27.21%,降低了3.37%,但仍然是排名第2的主要出版周期。半月刊、旬刊、周刊三种刊期的期刊比例较低。出版周期过长不利于学术传播,但出版周期过短也不利于学术积淀。因此,如果稿源充足,在保证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同时,期刊可增加评审专家,考虑缩短刊期。如果稿源不足,或编辑校对力量不够,不能保证期刊出版质量,或找不到足够数量的审稿专家,不建议盲目缩短周期。

5 文种结构

汉语是我国学术期刊的最主要语种,英文期刊和其他语种期刊所占比例很低,具体数量及比例见表5。2017年的统计中英文刊仅27种,这和当下英文刊的实际状况有一定出入,应尚未囊括所有英文期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佟倩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中统计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共61种,有国内刊号的为38种[8]。即使以英文刊38种计算,2017年的英文刊和2007年数量也仅仅是持平。这说明,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领域,经过十余年,英文刊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数量过少。同时,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有322种英文版科技期刊[9],与之相比,英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量太少,远低于英文科技期刊数量,不足以对外传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英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以季刊为主,与中文刊比较,刊期更长,不利于学术的快速传播,也不适合当今学术的更新速度。与中文刊不同的是,英文刊为了实现海外传播,往往与国际知名出版方联合,比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的出版方是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Francis;),《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由上海体育学院和爱思唯尔(Elsevier)联合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前沿》(Frontiers in China)系列是与斯普林格(Springer)合作,斯普林格负责海外发行。这也说明我国的英文社科类学术期刊自主办刊能力相对较弱,对海外出版机构的依赖性较大。

由于学术期刊刊号管控严格,部分英文刊只申请了国际刊号,佟倩的统计中23种英文刊没有国内刊号,占据英文刊总数的37.7%。但这些没有国内刊号的英文刊也取得了较好的办刊业绩,在业界声誉良好,因此建议国家为英文哲学社会科學学术期刊的创办给予刊号方面的倾斜,支持创办具有国内刊号的英文刊。同时,还可以学习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做法,在哲学社会科学英文学术期刊中开展相关资助和支持项目,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英文期刊,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引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中我们还发现,汉语、英文等语种之外的其他语种期刊2007年数量为142种,2017年却仅有45种,是2007年的31.7%。可见,维吾尔文、蒙古文、藏文等小语种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变窄,消失的速度非常快。

6 2006—2016年间创刊期刊基本情况

关于创刊时间,2007年的研究已经对2005年及以前创办的期刊进行了较好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对2006—2016年创办的期刊进行初步统计。2007年的统计指出,新中国建立前创办的期刊只有13种;建立后到“文革”结束期间共创办期刊233种,约占总体的8%;90%以上的期刊是在1978年后创办的,其中1978—1989年是创办期刊的高峰期,共创办1438种,约占总体的52%;1990—1999十年间创办期刊660种,约占总体的24%;2000—2005年创办的期刊共有415种,占总体的15%[10]。2006—2016年这11年间创刊的期刊共226种,与之前相比,这段时间创刊的期刊较少,这与国家对刊号的严格控制有关。

创刊数量最多的是2010年,创刊34种,最少的是2016年,创刊11种 。2006—2016年创刊期刊的地区分布如表6所示。北京以94种期刊、占比41.59%遥遥领先。海南、吉林、宁夏、青海、云南、重庆均只有1种期刊创刊,甘肃和西藏均没有期刊创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排名前5的地区是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广东,2006—2016年创刊期刊数量排名前5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东、黑龙江、河南,江苏和湖北虽然没有出现在前5,但也紧随其后,江苏排名第6,湖北排名第8;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排在后5名的地区是海南、西藏、宁夏、青海、贵州。2006—2016年创刊期刊数量排在后5名的地区是甘肃、西藏、海南、吉林、宁夏(宁夏、青海、云南、重庆数量相同),贵州虽然没有出现在后5名,但也仅仅上升了两个名次,以创刊两种前进了两个名次。综上,2006—2016年创刊期刊的地区分布和所有社科学术期刊地区分布呈现大致相同的排序。换言之,原本期刊总数多的地区2006—2016年创刊的期刊也较多,原本期刊总数少的地区2006—2016年创刊期刊也较少。

学科分布方面,在新创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高校综合性哲社学报、经济学期刊、教育学期刊的比例最高,宗教学、统计学、心理学的期刊比例最低。表7中,2006—2016年创刊的期刊中教育学期刊数量排名第1、经济学排名第2、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和高校综合性哲社学报分别排名第3和第4,宗教学、统计学均无创刊,心理学创刊也仅为2种。很显然,原来数量较多的学科创刊数量也较多,而原来数量少的学科创刊数量也少,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科之间的不均衡。基于这种情况,国家在严格审批新创期刊的同时,还需要做更多的引导。

7 期刊分层情况

2007年的研究探讨了期刊学术质量等级结构,也分析了CSSCI来源期刊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并将2770种期刊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约500种(期刊总数的前18.05%),第二等级约400种(18.06%—32.49%),第三等级约1200种(32.50%—75.81%),第四等级约600种(最后的24.19%)[10]。发展到今天,期刊分层较之2007年更为明显。期刊分层有很多种分层方式,当下最被公众所熟知的是将期刊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两个层级的分层方式,这种期刊分层因与学术评价和职称评聘的密切关系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目前主要有四大评价体系。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俗称“南大核心”)自1998年发布第1版以来,至今已发布11版,2007年统计时仅发布5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俗称“北大核心”)1992年发布第1版,至今出版7版,2007年统计时仅发布4版;2007年之后,又出现了两个评价体系。《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俗称“武大核心”)2009正式推出第1版,至今推出5版。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加入期刊评价大军,发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俗称“社科院核心”),至今推出2版。

CSSCI来源期刊最新版本是2017—2018版,其认定的核心期刊是553种;北大核心期刊最新版本是2014年版,核心期刊724种;社科院核心期刊最新版本是2014年版,我们把其认定的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三类均算做核心期刊,数量为487种;武大核心期刊最新版本是2017—2018版,核心期刊数量是708种。武大核心专门评选了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为与其他核心统一,我们未将这类核心计算在内。整理出这四大核心期刊評价体系的最新核心期刊名单后,我们将之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单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进入四大核心期刊之一,但却不在两次公布的学术期刊之列的期刊54种;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但没有加入任何核心期刊的非核心期刊1548种;加入四大核心期刊任意一种或多种的,为859种;同时加入四大核心期刊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368种。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非核心期刊占据期刊的绝大多数,核心期刊尤其是同时加入四大核心期刊的学术期刊是少数,只占期刊总数的15.29%。但是现行的期刊分层、学术评价、职称评聘等内化了“核心期刊=高质量=高价值”“非核心期刊=低质量=低价值”的价值体系,确立了核心期刊的优势地位,进而带来的是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之间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最终形成以垄断和固化为代表的期刊格局。

与2007年相比,2017年的期刊分层、分级现象更为严重,引起的关注度更高。尽管现行核心期刊更替表面上为期刊流动提供了路径,每两到三年出一个新的评价结果,但是流通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进入核心期刊队伍的期刊和没有进入核心期刊队伍的非核心期刊在发展机会方面出现了更大的不均等,马太效应中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突出。同时,现行期刊分层过于简单粗糙,阻碍了部分特色期刊发展。在“核心期刊”评价提出之前,学术界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尽管也存在不均衡发展,但相对而言,阶层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期刊评价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学术期刊群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阶层分化和差异性结构特征却越来越显著,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间的相对差异特征也日渐突出,这种阶层间差异的拉大,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学术期刊当下亟待正视并需加以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应该为大多数的期刊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打通不同质量等级期刊之间的流动渠道,畅通更多分层路径,鼓励特色期刊发展,支持小学科期刊发展。学术期刊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对于促进机会均等,实现期刊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学术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而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量规模庞大、学科门类齐全,已经涵盖了所有一级学科,以及部分二级学科、三级学科。遗憾的是,全、小、散、弱问题仍然存在,结构布局不合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期刊发展体系。高质量的、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并不多。尽管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群的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种期刊还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有赖于各方的协作和努力。本研究是我们接下来进行系列研究的基础,我们所建立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础数据库在完善期刊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正在不断丰富相关内容,并进一步开展期刊微观状况研究和期刊分层、期刊评价研究。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是尝试启动非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营造非核心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而促进中文学术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

注 释

[1][4]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数据分析(上)[J].图书馆论坛,2007,27(6):35-40+8

[2][6]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基本数据分析(下)[J].图书馆论坛,2008,28(1):13-16

[3][10]叶继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布局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57,63-64

[5]需要解释的是,表2中2007高校综合性哲社学报434种,占总体的16.16%。表面上看,与2017年的数据有较大差距。但2007年的研究中对此有专门说明,实际上属于高校学报的共有940种,占总体的33.94%。

[7]王秀玲,刘普.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与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253

[8][9]佟倩.中国大陆英文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7:11,33

(收稿日期:2018-04-23)

猜你喜欢
创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创刊40周年抒怀
1994:创刊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创刊寄语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虚假学术期刊累及一线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