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中美学的再现

2018-10-12 11:04孙立新
黑河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形象意境美学

孙立新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涵盖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美的道德行为和高尚的思想情感。从教材文章内容中欣赏并理解渗透出的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适合人的心理,并且是约定俗成的,美在过程,只有細心品味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文章从抒情美的品味、意境美的体现、形象美的理解、精炼美的巧妙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深层次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引起广大读者高度重视,为读者欣赏美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美学;意境;形象;精炼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深受人们的关注,美学是研究现实中的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一般原则的一门独立学科。重在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的内在本质以及彼此之间的深刻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及美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能够挖掘美学并受其熏陶,培养学生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及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抒情美的品味

人的情感是由感受所引起的强烈心理反应,是一切艺术活动不能缺少的因素。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出这种感情,是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每个人的感情世界十分丰富、复杂,因而表情手段也是多样化。如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就采用了融情于事的抒情美,它是通过间接抒情来体现抒情美。文章通过叙事,体现情感色彩,增强了感染力,情能够在叙事中自然流露使感情具体可靠。

我们无论在学习、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重在挖掘知识的含金量,欣赏文章美学的价值所在,文章品味高低就取决于感情的有无、真伪、善恶和强弱,那是因为人的情感有崇高与卑下之分,也有真与假之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作品思想平平,但是情真意切;有一些作品思想格调不高,但是能够以情制胜,感人肺腑,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基于多种类型的佳作,美学的再现屡屡皆是。

二、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是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画面融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情境,也就是意象的“集”。意境美的产生并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形象的再现,而是主体的内在情境或审美感受的酝酿。当主观内心的体验能够含而不露、溢而不流的外在形式,通过潜移默化自然地渗透到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时候,可见那种内蕴丰富耐人咀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就体现出来了。如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就是形神兼备、意蕴丰溢,能够写出深远的意境,使人充满想象,仿佛面对超凡出世,仙境一般的画面、意境时,势必会沉侵在艺术的境界之中,这时就很容易联想到人的精神世界,情景交融在一起,体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唤起阅读者探新求异的心理欲望,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效果。意境美就在它能够以有限的形象,引发阅读者想象中的无限形象。

意境美集中体现在审美客体的新颖方面,也正是人们所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创新效果。相反,情感麻木不仁者对于良辰美景就会无动于衷。很多人面对同一作品,同一景物,也会有不同的意境美体验,正因为具有独特的体验,才能产生不同的意境美,也正如朱光潜所说“距离产生美”。

三、形象美的理解

形象就是指人物或者事物的形体、外貌,其具有可视、可闻、可听、可感等性质。形象包括艺术形象,然而艺术形象具有似真性、新颖性、典型性、色彩性,通过形象的性质和特征更能突出人或事物生动鲜明的个性,充分展现其本质或普通性的外在美。艺术形象就是指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客观的外在世界形象通过创作主体的一种感性形式的审美反映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又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有所不同。艺术形象是通过艺术家按照审美原则把现实、外在的、具体的、原始的生活表象进行重新加工,以集中、归纳、总结,而创造出来的,一切高于现实生活的实际原形,更加具有审美功效,从而展现形象美,这就需要创作主体、阅读者以一种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情感,综合与个别的统一心态去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美。这种形象美往往表现在中国古代的妇女的外貌美与内心美,也就是作为歌颂对象的原因,女性的贞洁、贤惠、温柔、体贴,情有所终也就成为女性的内心美表达的对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莲理枝”。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君当做磬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磬石无转移”。这就是诗人笔下女性体貌美与内心美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描写特点,勾画出诗人理想女性的最高标准形象美。这是创作主体的意愿也是感情抒发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我们阅读者细心理解,并从中体现现实社会的情感。这就要求师生要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求初读者能够明确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这样才能站在特定的角度去欣赏作品的语言、情节、细节的描写,从而更好的理解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逐步把我们引入所规定的情感之中,启迪我们的想象,大脑时时闪现作品的形象美。

四、精练美的巧妙

精练原本是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铲除作品中杂质的过程。精练艺术是重在描写情感,含蓄的审美心理所追求精美、简洁的佳字、句子,达到作者所要做“百练成字、千练成句”的境地。精练美就是精练艺术审美再现,感情聚集的结晶。炼字最能突出精练的艺术。沈祥龙道:“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这是炼字的原则。如鲁迅(《故乡》)笔下的杨二嫂:“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句子中的比喻突出了新奇等特点,读后令人们叹为观止。很多作品都能挖掘出炼字的感情色彩,如鲁迅的《药》、刘禹锡的《陋室铭》等片段,都能表现作者精心的提炼,在句中灵活改变词性,灵活运用词义,句子中的字词用法的随机应变更能体现文章的精练美。字词运用恰到好处,语法合理的运用,就把文章提到一个更高的台阶。这就要求师生善于挖掘作品中字词美的资源,在探究中触发灵感来展现精练美。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精练美的愉悦心情,激发求知欲望,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五、趣味美的魅力

趣是一种爱好的情绪,一种执着的追求,是艺术作品借用一定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某种情趣、兴趣、别趣等。味是一种体会、感觉的结果。在艺术创作中,说道理、记录事情、抒发感情、传达信息离不开趣味,否则,将走入直板,呆滞乏味,缺乏趣味的美感。文章想达到生动有味、获得赏心悦目的快感,这就要求作者运用艺术手段如夸张与变形、一语双关等来表现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一语双关具有幽默特色,有一定的语境,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或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创置具有双重意义,“语中有话,意在言中”,以表现含蓄朦胧、生动、隽永、诙谐风趣的艺术效果,既给人以意外之感,又可以回味无穷。即使一些语言的简化也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但是在特定的氛围及情境下,又追求点到为止、含而不漏、言此意彼的效果。这些表达手段最终是制造奇趣、灵趣,读后有趣味美感。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使得它受到形象形式的外在美的局限,视觉形象的欣赏,人们往往感知作品的色彩、线条、形状、光感等特点,并与个体的审美经验和积淀相互关照,具有审美、趣味美的习惯性。文学艺术则运用语言为材料,来塑造趣味的形象,这一形象不具直观性,与一般的视觉形象不同,人们欣赏时要进行主题再创造、再理解、再消化的过程。趣味的魅力在于反映出文学作品的可阅读性,其潜在的形象内涵需读者去理解、联想才能获得,趣味魅力为文学创作的形象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通过对抒情美的品味、意境美的再现、形象美的理解、精练美的巧妙的分析和挖掘,伴随趣味美的魅力逐步掌握文章闪现美学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审美感觉,让美学留在你的笔下,淋漓尽致表达内心的美感,渲染国家的美,跟上时代的步伐,让美学时时刻刻进驻知识的海洋,进驻每位读者,让美永远为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赵忠山.文学创作美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2]杨朔.杨朔文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3]傅光明,冰心.冰心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形象意境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