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琴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 2013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受到感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可出现障碍,进而降低其睡眠的质量[1]。失眠是COPD患者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研究发现,在对出现失眠的COPD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COPD合并失眠的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对其睡眠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2月到2017年6月期间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COPD合并失眠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4例,其平均年龄为(57.84±9.47)岁。在试验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其平均年龄为(59.52±10.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吸氧、纠正酸中毒、治疗原发病等常规治疗和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健康宣教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组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进行中医特色护理的方法是:1)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按摩。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采用推正顶、开天门及抹双柳等手法对患者的风池穴、上星穴、太阳穴、风府穴、百会穴、神庭穴及印堂穴等穴位进行按摩。然后采用叩法、梳法、扫散法及拿五经法等方法疏通患者头部的气血。每次按摩的时间为20 min,1次/d。2)将患者耳部的神门穴、皮质下穴、枕穴、垂前穴、失眠穴作为主穴。对于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在上述穴位的基础上加用胆穴、肝穴;对于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在上述穴位的基础上加用肝穴、三焦穴;对于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在上述穴位的基础上加用肝穴、肾穴;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在上述穴位的基础上加用脾穴、胃穴。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患者的耳廓进行消毒后,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胶布的中间,然后将胶布贴在其耳部相应穴位的皮肤表面。每次对一侧耳廓的相应穴位按压50次,3次/d。按压3 d后,换另一侧耳廓。
记录两组患者接受4周治护后其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评分[2]。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治护后,试验组患者FVC、FEV1及FEV1/FVC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PSQI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护效果的比较(±s )
表1 两组患者治护效果的比较(±s )
组别 例数 FVC(L) FEV1(L) FEV1/FVC(%) PSQI的评分(分)试验组 35 2.83±0.45 1.73±0.36 74.03±6.37 5.17±0.84对照组 35 2.06±0.27 1.16±0.18 67.64±7.51 8.86±1.08 t值 3.0438 5.4385 3.8388 15.9554 P值 0.0033 0.0000 0.0003 0.0000
常规护理通常是以医生的医嘱为中心实施的。对COPD合并失眠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常规护理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近年来,中医特色护理被广泛地应用于对COPD合并失眠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在对COPD合并失眠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时,对其头部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可有效地疏通其全身的经络,调和其气血[4]。同时,采用多种手法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按摩,按摩的力度可直达其神经末梢,调节其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其脑部的血流量[5],促使其尽快入睡。耳穴压豆法属于中医外治法。按压患者的神门穴,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6];按压其交感穴,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通过实施耳穴压豆法能够对COPD合并失眠患者耳部的穴位进行持续的良性刺激,可抑制其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进而可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7]。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失眠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提高其睡眠的质量,改善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