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霞
(常熟市中医院儿科,江苏 常熟 215500)
新生儿黄疸主要因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生成率高于其清除率,使其总胆红素的浓度显著增加,进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所致[1]。临床上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2]。黄疸患儿的主要表现为皮肤黄染和巩膜黄染。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会随着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而自愈。病理性黄疸可对新生儿造成较大的危害,如未能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甚至会危及其生命[3]。有研究表明,联用蓝光疗法、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有效地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本次研究主要探讨联用蓝光疗法、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常熟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这68例患儿的病情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这68例患儿的家长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将这68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在A组的患儿中,有男性18例,女性16例;其日龄为48个小时至27天,平均日龄为(11.16±1.03)天;其平均病程为(5.8±1.1)天。在B组患儿中,有男性19例,女性15例;其日龄为50个小时至28天,平均日龄为(12.25±1.12)天;其平均病程为(6.1±1.3)天。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为两组患儿均使用蓝光照射疗法和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方法是:1)治疗前,抽取患儿2 ml的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并做详细的记录。2)使用LED蓝光灯对患儿进行蓝光照射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⑴准备好进行蓝光照射治疗所需的用具,包括箱体上下均有LED蓝光灯的婴儿培养箱及进行蓝光治疗时专用的眼罩、头圈、手套、脚套,纸尿裤等物品。⑵在进行治疗前,先为患儿清洁身体,再为其穿戴好专用的眼罩、头圈、手套、脚套及纸尿裤(纸尿裤的边缘不要超过其肚脐,以使其皮肤能够充分暴露在蓝光下)。⑶用白色棉布包裹在培养箱的箱体周围,以加强箱体内的蓝光反射效果。⑷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量的蓝光照射。3)为患儿使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茵栀黄口服液的用法是:5 ml/次,2次/d,治疗的时间为6 d。4)在治疗6天后,再次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为B组患儿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进行治疗,布拉氏酵母菌散的用法是:口服,0.5袋/次,2次/d,治疗的时间为6 d。
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⑴显效:经过治疗,患儿胆红素的含量明显降低,其临床症状消失。⑵有效:经过治疗,患儿胆红素的含量有所降低,其临床症状部分消失。⑶无效:经过治疗,患儿胆红素的含量未降低甚至在增加,其临床症状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与A组患儿,B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n(%)]
在进行治疗期间,与A组患儿相比,B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红细胞在凋亡后会形成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在肝脏的作用下会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后形成胆汁或随大便排出[4]。新生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完善,其对胆红素的清除能力较差,故易发生黄疸[5]。导致新生儿产生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且常有多种病因同时存在的情况。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有:1)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破坏增多或肝肠循环增加所引起的胆红素生成过多,从而引起其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升高,进而引起黄疸。2)新生儿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低下,从而引起其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升高,进而引起黄疸。3)新生儿肝细胞和(或)胆道对胆汁的分泌或排泄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其高结合胆红素血症,进而引起黄疸。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是蓝光照射疗法。用蓝光照射疗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虽然很好,但易引起腹泻、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茵栀黄口服液的主要成份有黄芩、栀子、茵陈篙、金银花等,具有利湿、退黄、解毒、清热的功效,是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传统药物。有研究表明,在为新生儿黄疸患儿使用蓝光照射疗法和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为其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可有效地调整其肠道内部菌群的分布,促进其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提高其治疗的效果[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与A组患儿相比,B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这说明,联用蓝光照射疗法、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