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梅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也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中期开始,高速铁路以其安全、快捷、经济、环保的巨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08年的《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建立联通省会城市及5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口,中国将形成“四横四纵”的骨干铁路网络格局[1]。高速铁路的时速为主要区间以200 km/h以上,极大提高了旅游者的出行效率,缩短了旅游者在地理上的心理距离,区域之间联系加强,也为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
粤、桂、黔分别是指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这三个省份。2014年12月26日,境内开通了贵(阳)广(州)高铁、南(宁)广(州)高铁两条高速铁路。贵广、南广高铁开通运营,粤桂黔三省时空距离从20多个小时压缩为4个小时,拉近了中国大西南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为区域内深入的旅游合作提供了新机遇[2]。贵广高铁、南广高铁途经贵阳、黔南、黔东南、柳州、桂林、南宁、贵港、贺州、梧州、云浮、肇庆、佛山、广州等13个市(州)。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已经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形式多样的合作。
粤桂黔三省地理相连,文化同源,人脉相亲,有着合作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互补性。既有旖旎的自然山水风光,又拥有着深厚而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蕴育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也不乏充斥着现代文明气息的国际化大都市(表1)。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达省份,地处我国南大门,与港澳毗邻。境内旅游业态丰富多样:广东省海岸线长,地形地貌多样化,既有以丹霞山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也有以肇庆、云浮为代表的喀斯特地貌,沿海的海蚀地貌也颇具特色,肇庆鼎湖山被称之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省会广州是世界上著名的现代化大都市,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佛山历史上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广东省属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明,民风民俗等方面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风情。近现代历史上的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红色经典旅游资源也数不胜数。近来各开放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成为旅游吸引力之一。广西有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石灰岩峰林,境内山峰秀美,河流密布,拥有着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洞穴众多,“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有不少洞穴同时拥有着考古价值。广西作为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居住着包含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同时孕育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为代表的民族建筑;以瑶族医药、苗族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学;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以及凝结着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绘画、工艺、文学等作品。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是世界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区之一。同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特别是以苗族和侗族为代表的原生民族文化,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别具特色。区内旅游资源借助高铁线路的串联,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紧跟市场需求,提升现有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品质,挖掘人文旅游资源内涵,打造旅游精品,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产品聚集带。
从表2可以看出,粤桂黔三省的旅游产业在高铁开通后呈现良好的态势,无论是从旅游人数上还是旅游收入上均表现为一定增幅。特别是广西南宁和贺州,贵州贵阳和黔东南州增幅达到了18%以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高铁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区域格局,以往可进入性较差的旅游区域借助高铁拥有了区位优势,极大地刺激了区域内的旅游业发展。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粤桂黔三地地理上相邻,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均能往来。首先拥有黔桂线,湘桂线,京广线等普通铁路,特别是贵广、南广两条高铁开通后,粤桂黔三省之间城市通过高铁可以在4小时之内到达。高铁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极大地拉近了三省之间的地理距离,区域内的联系更加便捷。其次在公路运输方面,高速公路有厦蓉(广西-贵州),汕昆(广东-广西),广昆(广东-广西)等多条高速公路,国道网络也是四通八达;再次水运方面,西江水系连接西南和华南,上接云南、贵州,纵贯广东、广西,从古到今都拥有着天然的水路航运条件;最后在航空方面,有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等。这种全面而立体交通网络为粤桂黔三省旅游合作中实现客源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三省分散的景点依托区域内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串连起来,让区域内旅游发展呈现“点一轴”联动。
表1 粤桂黔旅游产品一览表
据统计资料显示,粤桂黔三省的主要客源市场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可以共同开发客源市场。粤桂黔三省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广西与贵州的喀斯特地貌风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客源市场的竞争,但从整体看,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体营销和联合推广以及共享客源,能够吸纳更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规避一定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看,区域内各城市可以互为客源市场,首先以省会广州为核心的广东佛山,肇庆等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本身就属于我国重要的客源市场,交通的便利使得该地客源出游更为频繁。三省中的经济较发达城市南宁,柳州,桂林,贵阳等人们的出游意识也较为强烈,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源市场。再者,发达地区成熟和多样化的旅游业态也必定会吸引其他落后地区的客源。以广东佛山为例,2015年佛山市旅行社组团至贵州的游客同比增长722%,至广西游客同比增长67%,接待贵州游客同比增长2817%,广西游客同比增长114%。
表2 2015年粤桂黔三省高铁沿线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数据表
点-轴理论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其主要内容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首先集中在少数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呈点状分布,这些“点”称为“增长极”,它是区域内发展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点”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通过线状的基础设施线路连接起来,即为“发展轴”。这些发展轴,连点成线,吸引着资源向轴线两侧地区扩散,形成新的增长区域[4]。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来看,一般可将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发展中,可以选取旅游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作为“点”,连接这些“点”的交通线路作为“轴”,集中优势力量将资源扩展开,进而通过“点”带动“轴线”带动线状地带的其他不发达地区,促使这些地区的联动发展,最终辐射到全区域的旅游发展。
以贵广高铁线、南广高铁为发展轴线,采取“节点集聚、轴线扩展、区域辐射”的渐次发展的旅游空间整合战略,利用高速铁路所带来的便利性,提升旅游合作的深度,利用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形成“一带、四点、四区”的区域旅游合作空间格局[5]。
3.2.1 打造一条生态旅游经济带
生态旅游经济带是指利用贵广高铁、南广高铁串联构建起来的旅游带,包含贵阳、黔南、黔东南、柳州、桂林、南宁、贵港、贺州、梧州、云浮、肇庆、佛山、广州等13个市(州)的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占有一定的比重(表3)。从表1可以看出,粤桂黔高铁旅游带可发展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圣、养生旅游、红色旅游、民俗风情等多种形式的旅游。穿越“中国最美的高铁风景线”,沿线旅游资源既有原汁原味的岭南文化,又有诗情画意的桂派山水,还有原生态的黔乡风情,遍布美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可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欣赏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4)兼职偏好:学生兼职会优先选择家教类兼职,其次会选择服务类与代理类兼职,这几类兼职一般收入较高,且能发挥自身价值。
表3 2015年高铁沿线城市全年旅游经济发展指标
3.2.2 培育四个“点”
粤桂黔三省之间存在着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沿线各城市的旅游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从统计数据和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可选择广州、南宁、桂林、贵阳四地作为粤桂黔旅游区的增长极。广州、南宁、贵阳分别是广东省、广西区、贵州省的省会,本来就是三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2015年的旅游经济统计数据不难看出,三地的旅游收入在三省均处于龙头老大地位。桂林市是中国的老牌旅游城市,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此四个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能够通过其带动作用帮助区域内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粤桂黔区域旅游的全面而持续的发展。
3.2.3 形成四个旅游聚集区
3.2.3.1 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旅游聚集区
岭南文化旅游聚集区以广州为中心,依托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贺州、南宁、贵港等城市。岭南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粤桂黔区域内的广东省、广西区分别是广东文化、桂系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地域人们交往日益频繁,此两系文化也融会贯通。比如:两省部分地区人民语言相似、人文风情相似、建筑类型相似。在广州、佛山有岭南园林,在广西贺州也能够找到客家围屋江家大院;在肇庆有代表岭南商业文明的骑楼街,在梧州也能找到骑楼城;肇庆以龙母文化著称,在梧州也能找到代表岭南宗教文化的龙母庙。该区域以广州为增长极,借助广州的旅游经济带动作用,深入挖掘以岭南建筑、岭南宗教、岭南戏曲、岭南饮食、岭南工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
3.2.3.2 以桂林为中心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
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以桂林为中心,依托贺州、云浮、肇庆等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旅游城市。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改变了游客的出游习惯,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传统观光,而需要在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的“慢游”。贵广、南广高铁串联起来的旅游线路正是一条天然的“山水文化长廊”,有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田园风光,有以贺州长寿文化为代表的养生旅游资源,有以被称之为“绿肺”的肇庆鼎湖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更有着充满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
3.2.3.3 以贵阳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旅游聚集区
民族文化旅游聚集区以贵阳为中心,依托黔东南州、黔南州、柳州、桂林、贺州等城市。增长极——贵阳,这片热土上有50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的建筑、服饰、语言、艺术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璀璨多姿,是国内外游客品味原生态的首选之地。黔东南州居住着苗族、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被成为“歌舞海洋”;由于一年当中有20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又被誉为“百节之乡”。黔南州也有最美的苗岭高原之称,境内有“中国布衣第一寨”。柳州三江县是侗族县,鼓楼、风雨桥代表着优秀的侗族文化,有道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很好的概括了柳州三江的民族风情。桂林龙胜是壮族和瑶族的聚居区,境内梯田风光四季不同,民族文化保存完好。贺州境内也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此区域定会成为粤桂黔区域一张颇具神秘色彩的名片。
3.2.3.4 以广州、南宁为中心的会展旅游聚集区
会展旅游聚集区以广州、南宁为中心,辐射广州周边的佛山市、肇庆市;南宁周边柳州市、桂林市。广州是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广交会具有一定影响力。南宁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城市,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广州、南宁在会展旅游发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已经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如佛山市也已经承接了多次国际、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盛会;桂林市也成为中国-东盟旅游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粤桂黔会展旅游聚集区将会提升区域影响力,为区域旅游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粤桂黔三省在行政区划上属于三个不同的独立体,在经济利益方面也有着多种不同的利益体。要协调多种利益,最终达成有着共同目标的合作,必须首先要建立合作的组织体系。政府牵头,在制度化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定期沟通与联络,召开联席会议,统一规划和开发区域旅游资源。粤桂黔三省及其各市(州)政府应自主地位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以区域内旅游协会,旅游企业为个体,提高区域内旅游个体的综合实力,鼓励旅游企业的合作与联合,以期达到强强联合,互惠互利的效果。鼓励构建跨区域的旅游联盟,实现区域内旅游无障碍化。鼓励旅游联盟开展以共同编制旅游手册,开发旅游网站和旅游APP,联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包装旅游产品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粤桂黔高铁旅游带区域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差异性。以贵广,南广高铁为线路串联,借助高铁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实现旅游合作的多层次化发展,充分利用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的带动效应,形成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根据“点-轴”理论,结合三省区具体情况,选取广州、桂林、贵阳为“点”成为区域内增长极。借助贵广高铁、南广高铁这两条主要的交通线路的串联,形成一条粤桂黔生态旅游经济带,打造极具区域特色的旅游新形象,将三省区域内旅游要素重新组合,重点发展四个粤桂黔区域旅游资源聚集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旅游聚集区、以桂林为中心的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以贵阳为中心的民族文化旅游聚集区。借助高铁东风,加快旅游区域合作进程,推动资源共享、客源市场共育,打造一个极具开放性的旅游经济系统,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随着旅游者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区域合作发展需要升级和更新传统的旅游产品体系,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捕捉新的旅游市场风向,培育旅游新业态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丰富会展旅游产品体系:随着商务旅游者人数日益增加,会展旅游作为一个较新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发展迅速。广州、佛山、南宁、桂林、贵阳等城市已经凭借自身优势,率先开拓了会展旅游市场。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旅游基地。二是建立完善的散客服务体系:散客市场的繁荣是旅游目的地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高铁的开通也为旅游地带来更多的散客客源。区域内需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做好高铁站点的接驳完善工作,以热门旅游城市为中心建立完善的散客服务体系。三是打造“互联网+旅游”的旅游产业:现代旅游产业离不开互联网,在粤桂黔旅游的产业升级中,必须在区域内引领“互联网+旅游”的产业发展方向,实现旅游业的高科技和现代化发展,让游客“一机在手”游遍粤桂黔。
粤桂黔区域内旅游资源众多,整体营销能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果。确定符合区域特色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设计形象标志,让游客能够从视觉上清楚得识别粤桂黔旅游区。开发统一的粤桂黔高铁旅游带门户信息网站和手机APP,印刷统一的旅游手册、拍摄区域旅游宣传广告;捆绑营销粤桂黔高铁沿线旅游资源,推广粤桂黔高铁旅游品牌,联合制作粤桂黔高铁旅游套票整合可用的营销资源,运用各省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借助新媒体资源进行微信公众号营销、微博营销等;运用各种事件、节庆、展会等营销推广粤桂黔高铁旅游产品;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粤桂黔高铁旅游专门营销组织,组建专门的营销人员研究区域旅游资源,开展多种旅游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