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耶模型看STEM教育中的科学表达
——以“滑轮”教学为例

2018-10-12 00:45
物理之友 2018年9期
关键词:滑轮讲台表达能力

(1.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 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究,要求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上,忽视了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实验结论的概括不够准确清晰,作业中非良性结构题目的回答也缺少逻辑性和科学性。有目的地关注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间接观测,追踪学生知识内化和思维转变的过程,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STEM中的科学表达

近年来逐步走入中国教育者视野的STEM教育非常重视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STEM教育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STEM课程中,教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则以数学为工具,以技术为手段,运用科学知识,按照工程设计流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从而提高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科学表达等多种能力,培养创新、工程、发散性等思维能力。STEM教学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首先独立理解任务,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问题,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设计、优化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想法通过书面、口头的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使思维发生碰撞,错误及时得到纠正。

从学科分解的视角来看,STEM素养指的是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以及数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界并改进自然界的能力,使用、理解与评估技术的能力,利用工程设计流程开发技术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时有效分析、推理、沟通的能力。[1]认识、理解的能力即建构知识的能力,其培养过程就是自己与自己进行对话。评估、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培养,对话交流都要借助科学表达来提高效率。

综上所述,科学表达不仅是STEM教育的过程要素、教学内容,也是STEM素养中不可忽视的能力。笔者试图以赛耶模型为例,阐述STEM教育应当如何贯穿、训练科学表达。

3 赛耶模型简介

美国提出将STEM融入K-12阶段后,各级各类学校采用了多种方法将STEM教育付诸实践,佛蒙特州辛斯伯格市的尚普兰山谷联合高中在1996年为“将科学课开展得更为活泼和真实”,设置了基于赛耶模型的工程课。在这门课中,学生们要按照赛耶模型的步骤,运用科学、数学、技术知识,确定问题并解决问题。[2]

赛耶模型主要有四个重要的步骤:引导学生定义问题,描述具体要求,确定解决方案,然后重新定义问题。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问题,并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接着,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概括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根据提出的具体要求,运用科学、数学、技术知识,制定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各个方案进行评估;最后,在交流讨论中反思之前的步骤,对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重新定义问题,开始一个新的四步循环。以上四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表达环节:表述问题、概括具体要求、评估方案、交流问题,因此,赛耶模型既需要学生具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也要在循环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表达水平。赛耶模型的核心是循环,如果问题的关键是圆心,不同的解决方案就是半径的区别,循环定义新问题,本质就是逐步缩小半径,逼近关键点。学生在反复的循环中,熟练掌握了赛耶模型,拥有了动手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解决复杂的问题,甚至是发明新技术改造世界。

图1

4 基于赛耶模型、着力于科学表达训练的“滑轮”教学设计

“滑轮”是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中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的第二节内容,是第一节“杠杆”知识的延伸,也是之后要学习的功、功率等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探究定、动滑轮的特点。在传统课堂中,该实验课题通常由教师提出,目的性较强,学生按照要求亦步亦趋地完成实验,缺乏创新性,表达的机会较少。赛耶模型强调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将其融入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制造更多科学表达的机会,弥补传统课堂的不足。

4.1 第一轮循环

(1) 确定问题

教师创设情景,学校要在暑假更换教室内的讲台,但因教学楼楼层较高,工人数量有限,讲台质量、体积较大,无法直接搬运,请设计方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整理情境中的关键词,定义问题的参数,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描述问题:如何利用工具将质量较大的讲台运到教学楼中的教室?

(2) 确定具体要求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将讲台运到教室需要满足的要求。第一轮循环的要求应该是最基本、一般性的,例如:安全、讲台不受损、工具大小合适……通过此步骤,让学生认识到工程设计最基础的要求是安全、合理。

(3) 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学生根据列出的要求讨论解决方案。多数学生提出使用杠杆,但因空间有限,传统形状的杠杆并不方便实施,此时,教师介绍一种杠杆的变形——滑轮,结合实例展示滑轮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滑轮的定义和组成。每个学生自主操作动滑轮和定滑轮提升钩码,分析记录二者的区别:工作时,定滑轮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轴随物体的运动而动。然后学生分组测量教室讲台的规格和楼层高度,根据比例设计出讲台和教学楼的模型,教师检查后制作模型并讨论运输方案。全班主要得出甲、乙两种方案:只使用定滑轮或只使用动滑轮(如图2)。

图2

4.2 第二轮循环

(1) 重新定义问题

学生回顾第一轮循环中的步骤,互相提问: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讨论后重新定义问题:如何轻松高效地运送讲台?在此步骤中,将初始问题进一步缩小,逐渐接近问题核心。

(2) 确定具体要求

学生讨论得出“轻松高效”的具体要求为:省力、更易施力。将较为笼统的要求具体化、细致化,有效降低问题的难度,可使学生脚踏实地深入研究。

(3) 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分析甲、乙方案是否满足要求。每组学生利用滑轮、讲台模型、教学楼模型、弹簧测力计设计实验,采用相同方案的组共享实验数据,分析、检验方案,完成表1。

表1

教师用杠杆的知识解释上述结论,分析使用动滑轮时,动力方向不能改变的原因。之后,教师提出滑轮组的概念,学生分组画出滑轮组的设计方案,利用现有的器材测试,并记录实验数据,最后依次展示制作好的滑轮组和实验数据,全班根据所有组的方案、数据思考分析滑轮组的特点:省力、易施力。

4.3 第三轮循环

学生再次互相提问:当前的设计可以直接运用吗?通过总结发现当前的设计方案仅符合科学原理,运用到实际运输中还需考虑材料等现实方面,例如绳子的粗细、滑轮的大小等。教师根据各组的兴趣分配任务,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按照赛耶模型继续循环,完善模型的设计,每组依次使用多媒体课件汇报,由其他小组评价。

在本节课中,教师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自主总结规律,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发言的错误,表扬准确清晰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互相纠正。此外,学生需要将头脑风暴的关键点(包括整体方案、细节、创新点)和实验数据顺序记录在纸上,以便教师通过学生的书面语言(包括表格、图像、文字),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内化的过程和表达的顺序性与逻辑性。采取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格、图像与文字结合的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5 结语

相比于传统的“滑轮”课堂,以赛耶模型为框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工程与科学结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在多次循环中逐步逼近问题的核心,从而提高书面、口头表达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训练,不只是把话说利落、把图画漂亮。在物理课堂上,表达能力的首要目标应定位在表达的正确、科学、合理上。这是个渐次递进、接近目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表达技能得以提升。

猜你喜欢
滑轮讲台表达能力
爱在讲台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DV校园小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