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楼燕燕
如何扎实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助力企业健康成长转型升级?义乌市委部署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为义乌的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义乌市环保局上下联动开展的“大走访”活动,让每一个环保人都清晰认识到:义乌企业环保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通过“普法、培训、启智、引导”提升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认知,提高企业防污治污能力,是全力打好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基础。
面对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环保工作上,企业有哪些苦恼与心声、哪些建议与诉求?他们迫切需要环保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哪些方面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带着这些问题,这些思考,这些问号,从2017年11月开始,义乌市环保局经过精心部署,推出了轰轰烈烈的“大走访”活动。全局全员,100余名干部职工,人与人对面,点对点跟进,实打实破难,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踏实的工作作风,对全市14个镇街、753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走访工作。
大走访,必须有针对性。针对不清楚是否有必要环评的企业,工作人员在现场走访时便向企业主开展政策宣贯,核实环评手续办理情况,指导其及时补办;针对有明显环保问题的企业,立即要求进行整改提升,暂时解决不了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局业务骨干开展现场联合办公进行指导。
大走访,要体现实际效果。在走访过程中会同镇街召开企业座谈会,开展业务指导,现场办公解决环保问题,对区域内可办理环保审批的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做好汇总协调。同时,积极配合镇街对“企业建在前、居民区建在后”等信访问题进行摸排,联合镇街做好信访纠纷提前化解工作。
大走访,得到了企业的肯定,“新建厂区了,生产规模扩大了,有些工艺调整了,污染防治能力自然也要提高,正想请你们来看看,提一些专业意见,没想到你们今天主动登门了。”义乌市荣利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大走访”表示欢迎。大走访,也得到了街道的点赞。“我们感觉环保的这次走访很诚心,而且态度很诚恳。”在义亭镇,一位与环保部门对接过走访活动的镇干部如此评价。
指导浙江众泰饰品开展环评审批网上申报
指导安柔卫生用品开展验收监测工作
一场大走访过后,一场大培训接踵而至。企业需要什么,就是环保培训的重点;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环保治理的发力点;企业反映的难点,就是环保部门工作的着力点。大培训,旨在帮助企业解决环保问题,给企业提供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环保业务学习平台,全面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大培训,解决企业“不知、须知”的问题。2018年以来,义乌市环保局共组织开展重点源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集聚点企业、涉VOCs企业、印刷企业、医疗机构、镇街涉污企业、污水操作工、固废管理等环保业务培训14批次,全市参会企业2084家次,参会人数2484人次。通过培训,向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审批手续办理流程、企业污染管理专业知识等丰富的内容,全面提升了企业主的环保意识与环境管理能力,为企业环保规范化管理提供专业指导。
大培训,解决企业“想做、做不了”的问题。为让培训更具有系统性、实效性,义乌市环保局做了精心部署和安排,根据轻重缓急进行课程安排、内容设置,根据行业特点进行专家邀请,同时关注培训后信息反馈和企业建章立制等,事事细心精心。培训实效如何?很多接受过培训的企业主和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反馈:这种培训,“时间短,效率高,又非常有针对性”,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对症下药的“短平快”培训。最重要的是,“讲的都是企业想知道的”,对企业来说十分必要,也十分及时。
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走访活动从一开始,义乌市环保局就认识到,绝不能就走访而走访、就调研而调研、就整改而整改,而要以此为契机,立足长远、着眼长效,建立相应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带着真情去走访、带着问题找对策、带着答案去解决,从“大走访”起步,义乌市环保局就想下一盘大棋。
双随机执法检查义乌市华灿光电有限公司,执法人员现场检查污泥、废水台账
以“大走访”为起点,一个“走访采集—梳理整合—问题汇总—难题分解—交办承办—会办协商—督办落实—结果反馈—回访评价—经验分享”的闭环工作机制,在环保领域逐渐形成,一个个“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解难清单”和“反馈清单”,强力支撑了对全市企业的主动、精准服务。
以“大落实”为目标,让企业拥有扎扎实实的获得感。环保局多次组织业务骨干前往浙江华灿光电有限公司,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指导,在质量方面强化督查。帮助企业建立内部管理机制,引导规范化管理,指导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做好危废档案管理,建议企业定期组织法律法规培训等,从环保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和防治措施,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成功化解了潜在的环境风险。
义乌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走访调研,一方面,我们要尽力满足企业目前较为急切的合理需求,竭力补齐当前阻碍企业发展的环保短板,做好精准施策,优化服务;另一方面,在真实了解到企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诉求后,我们将与相关部门携手,按照职责对这些‘难点’‘痛点’进行有效分解,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协调并督促做好化解难题的对应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