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
摘要:大豆是一种粮油兼用作物,近年来在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大豆品种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种植模式不合理、种植技术科技含量低、生产管理粗放、大豆产业附加值低、产业扶持政策乏力等综合因素,严重影响农户种植积极性。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引进新品种、加大投入、应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加强培训、出台优惠政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措施,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最终实现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开州区;大豆生产;问题;解决途径
大豆是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粮油兼用作物,也是人类植物蛋白和食用油的重要来源。大豆也可作为菜用,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大豆含有各种抗癌和防衰等营养成分,使其成为21世纪全球性的营养保健食物。
大豆是开州区粮食和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量特别巨大,大豆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大豆作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油料作物,大力发展大豆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现状
(一)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位置
重庆市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34~2626m,幅员面积3959km2。
2.地形地貌
重庆市开州区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3种地貌类型,形成低山、浅丘、平原三个单元。以低山为主,地形南低北高,主要坡向为南坡和西南坡。
3.土壤类型
土壤有两类,一类灰棕色土壤,矿物质养分丰富,土壤层次分明,多为淹育/渗育组合,水旱两用,有沙田、提沙田2个土种;另一类灰棕紫泥土,由沙溪庙组砂岩、页岩发育而成,土壤大多胶体,品质好,耐干回润,含多种养分,呈中性或微酸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4.气候特征
开州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2.4℃~18.4℃,年降雨量1128~1378mm,全年无霜期245~305天。
(二)產业现状
1.种植规模小
大豆种植区域广泛,平坝、中山、高山都可种植,其中山地和零星种植的比重较大。大豆种植总量较小,平均每年播种面积约3.5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1%,平均亩产73kg,总量占粮食的0.5%。
2.产业效益低
以山地种植大豆为例:平均每亩生产投入约230元,每亩产值300元,纯收入70元左右,投入与产出比1:1.30,投入与收入比为1:0.30,投入大,收入低,产业比较效益差,若遇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产量更低,效益更差。
二、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单一,老化严重
多年来,一直用“八月黄”“六月黄”等老品种,且多为老百姓自留种,陈旧种子多,发芽率低,产量低。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少,严重制约大豆产业的发展。
(二)设施落后,成本居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占比较低。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级部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投资额度,但由于投资面广,真正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上的资金是十分有限的,所占比例不大。其次,基础设施建成后管护不力,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第三,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失去原有的功能。第四,机械化程度低,运行成本高。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机械化,主要靠人工操作,增加用工量,提高成本,降低种植户的效益,影响种植积极性。
(三)模式单一,产量较低
一是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比较效益低。开州区大豆种植以传统方式为主,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抵抗自然风险能力弱。二是大豆种植基本上是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套作,争光矛盾突出,对大豆荫蔽严,结荚少,产量低。
(四)技术缺乏,管理粗放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呈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在生产一线的从业者,大多都在50岁以上,这些人普遍缺少文化知识,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对自然灾害及防病治虫的认识不到位,不懂经营,疏于管理,粗放式的作业制度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工企业少,销售渠道窄
未形成有效的“产、加、销”和“产、供、销”的农业产业服务体系,生产、加工的企业少,生产者多数是自产自销,加工企业大多是小作坊,因此大豆产业的比较效益差,流通渠道少,制约大豆产业的发展壮大。
三、解决途径
(一)引进优良品种,提升产品品质
大豆品种单一,混杂严重,抗性降低,丰产性差,引进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大豆新品种,是提高产业效益、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产上引进“渝豆1号”进行大面积推广。该品种试验示范后的主要性状是:生育期约105天,秋播80-90天;根系发达,株高50-70cm,植株紧凑直立;主茎约12节,幼茎基部紫红色,茎杆白色;有效分枝约5个;叶片比较大,绿色椭圆形;花紫色;有限结荚习性,结荚集中;荚果微弯,米黄色,有白毛,单株结荚约60个,实粒90-110粒,种皮白色,脐褐色;百粒重约18克;蛋白质含量42.3%。经对比试验后,该品种平均亩产180-210kg,增产100kg以上,大豆色泽美观,商品性好,适应性强,产量高,适合大面积推广[1]。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结合地理、气候、土壤等条件和大豆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宜区域,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打捆整合部门资金,优先投入大豆产业基地建设,改善落后基础设施现状,确保大豆生产“旱能灌、涝能排”,田间路相连,建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仓贮、运输等配套设备,全面提升综合产能,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提高机械化使用率,达到减少用工,节约成本的目的。
(三)推广轻简高效种植技术,提高产量
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开州区地处重庆市渝东北山区,地貌多元化,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高山地区气候冷凉,日照少,土质差,不宜大面积推广;在海拔400-800米区域,土壤土质好,昼夜温差大,光、热、水、土地资源丰富,适宜规模种植;低坝河谷地带,人口集中,人多地少,复种指数高,土地用养矛盾突出,应大力推行间、套作种植模式,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达到培肥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2.适期播种,合理密植
在播种前期,对耕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加土壤孔隙,利于大豆生根、出苗和生长。整地的基本要求是做到加深根层,整平筑畦厢面呈瓦片型,同时做到加深边沟,以防积水。
整好地后,适时播种。播种过晚,出苗快,但生育期短,生长发育不充分,颗粒不充实,往往遇到高温逼熟,会导致产量低,质量差;播种过早,气温低,发芽慢,容易烂种,造成缺窝少苗。一般情况下,低坝地区春大豆播种宜在3月中下旬—4月上旬;400-800m区域春大豆播种宜在4月中下旬。秋大豆在中稻收割以后,抢时播种,最迟不超过8月20日。
大豆是否高产主要是由亩株数、每株有效结荚数、每荚有效粒数和籽粒重等因素决定的,所以合理密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生产上,根据品种特性、播期、土壤肥力等情况,一般早熟品种以6000-8000窝,中熟品种4000-6000窝,瘦弱坡地2000窝左右,每窝4粒,定苗双株为宜;实行麦—豆—薯种植的,就以小麦预留83.3cm,内播大豆2-3行,窝距23.3cm;实行麦-玉/豆-薯耕制的,可在小麦收后亩植3000-4000株秋大豆[2]。同时在大豆播种时,要求窝大底宽,以免种子过于集中,出现高脚苗。播种后及时盖土,以免水分蒸发过快,造成前后期缺水。盖土厚度以3.5-5cm为宜。
3.测土配方,科学施肥
在种植大豆时,首先要对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量,缺啥补啥,有的放失。大豆是需氮较多的植物,而磷、钾肥可促进大豆生长,也是不可缺少的。大豆初花期为营养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此时植株根系的根瘤菌释放的氮素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追施氮素可促进花的发育和幼荚生长。一般趁雨亩施尿素5—7kg,植株生长过旺可酌情减量或不施尿素。进入结荚期可用0.05%—0.1%的钼酸铵溶液或用2%的过磷酸钙溶液每亩用量50kg叶面喷施,溶液内可加入磷酸二氢钾150g和尿素100g喷施,每隔7天一次,连续三次,增产显著。大豆初花至结荚鼓粒期,若天气干旱要适期浇水,防止受旱影响产量。
4.加强田间管理 及时中耕除草
及时开展补苗、间苗、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间苗的最佳时期是在大豆出苗后子叶展开时效果最好。第一次除草是以第一片真叶出现时,与匀苗、间苗同时进行。在花蕾期进行培土,现蕾时结合第二次除草,向植株基部培土10-12cm,以防结荚鼓粒期因上部增重而造成的植株倒伏。适时摘心,防徒长。对于土质肥沃,施肥过多,植株生长过旺的大豆,可在开花盛期或末期摘去黄尖1-3cm,能控制茎叶生长,促使养分重新分配,促进早熟,增加荚数和粒重。
5.合理用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大豆苗期极易发生立枯病、根腐病和白绢病,根据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的药剂及用量。用种前选用50%多菌灵500g,兑水2kg搅拌溶解,然后均匀拌种100kg,凉干后即可播種;在幼苗真叶期,每亩选用50%托布津l00g,对水50kg茎叶喷雾一次;大豆盛花期再用托布津防治一遍,可有效控制霜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大豆防病治虫时,遵循安全用药原则,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做到均匀喷洒、不漏喷、不重喷、无滴漏、低漂移,以防出现药害。
6.适时采收
当豆叶部分脱落,茎杆呈现黄色,荚皮干硬,种子呈现品种固有色,应及时采收,过晚会引起荚裂掉粒,造成损失,影响产量。
(四)加强培训,提高种植户的科技含量
组织种植业主,开展集中培训,学习先进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鼓励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大力开展田间技术培训,引导种植户合理套作、适当密植、精量播种,推广大豆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集成技术全面运用,实现良种良法,提高大豆种植技术水平。
(五)制定优惠政策,理顺销售渠道
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发展大豆生产基地,推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配套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多种豆、种好豆;拓宽流通渠道,建立“绿色通道”,放开搞活,实行多渠道经营;加强储藏、加工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
(六)培育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
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规范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制定新型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简化程序,优化服务,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2.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探索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创新财政补贴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3.完善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办法,加大财政投入,创新示范家庭农场财政补助政策、探索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办法、组建股份专业合作社、创新专业大户扶持服务机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等制度,切实保障种植户权益。
4.鼓励土地进行流转
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进行流转土地,同时签订土地出让户享有务工优先的协议,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四、结论
在大豆产业生产发展中,通过采取引进新品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有效措施,建立健全“产-供-销”“产-加-销”服务体系,延伸大豆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增产增收,促进大豆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振.优质良种渝豆1号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1 (1).
[2]雷振.开县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