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灾害护理教育课程,美国、日本等国家现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教育范式,教育层次齐全,教育对象广泛,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在校生、临床护理人员和社会大众[1-2]。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也设置了相关灾害护理教育课程[3-4],且报道相对较多。整体来说,目前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设置处于摸索阶段,课程内容、授课形式及课程评价各有侧重[5]。本研究旨在对国内灾害护理课程设置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供研究者参考。
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CBM),辅以手工检索;检索词与检索式:(灾害护理or灾难护理or备灾教育)and课程,在主题词下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0月31日。纳入标准:灾害护理、灾难护理、备灾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设置或教学与实践设计文献;排除标准:灾害护理认知现状、开设灾害护理相关课程调查、急救护理课程设置以及重复、无法获取全文和会议文献。
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检索、筛选与核对,意见不统一时以讨论形式或交第3方裁决。利用Excel 2003对文献的数量、年份、省份、期刊、机构、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初检结果170篇,最终纳入17篇,发表于2009年—2016年[6-22],包括15篇期刊论文[6-20]和2篇硕士学位论文[21-22],文献来自14个省(市/区),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以辽宁、山东、四川居多。15篇期刊论文刊登在9种杂志上,护理类6种,刊登12篇,占80%,主要为《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杂志》和《中华护理教育》,详见表1~表3。
表1 文献年份分布(n=17) 篇
表2 文献地域分布(n=17) 篇
表3文献期刊分布(n=15) 篇
表4发文单位、基金项目分布(n=17)
序号 作者单位 基金项目1山东大学护理学院世界卫生组织资助项目2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无3长江大学无4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5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护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无6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2010年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武警医学院无8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无9河南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无10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护理学院无11解放军307医院无12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13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镇江市急救中心江苏省镇江市社会发展科技支撑项目14第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第四军医大学教改课题15香港明爱专上学院健康科学院无16山东大学护理学院无17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无
2.3.1 课程内容设置
①灾害护理学概述:包括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影响、自然与社会属性、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护理事宜、灾害护理宗旨、特点、原则、意义、国内外灾害救援发展史及现状。②灾害护理的组织与管理:灾害救援的基本要素与流程(组织管理与应急预案体系);法律、伦理与义务;不同阶段的计划、实施及护士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角色,包括灾前期、灾难期和灾后期。③灾害护理救援人员的基本素质:良好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积极的应变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全科护理能力。④灾害护理评估:现场评估,包括伤亡情况、卫生环境、饮食、通讯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及心理卫生评估与干预;创伤评估与救治;转运及救护车内评估与抢救;灾因、灾情、减灾及灾害损失与补偿评估。⑤护士在灾害救援中的主要任务:分检与后送;现场救治、紧急疏散与转运;传染病防控;特殊感染的处理与护理;脆弱人群护理,包括老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障人员、救灾人员。⑥灾害护理基本救援技术及病情管理:心肺复苏技术;器官插管与气道管理;缝合技术;创伤救护技术;监护与特殊治疗技术;挤压综合征处理与管理;严重多发伤及组织、脏器功能缺失的处理与管理;电击、溺水、烧烫伤、冻伤及中暑的处理与管理。⑦常见灾害的应急救援:地震、火灾、风灾、洪涝、滑坡、泥石流、矿难、流感大暴发、爆炸、重大交通事故、大型踩踏事件、化学中毒、生化及恐怖袭击事件等。
2.3.2 课程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技能实践、讨论法、行动学习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观看视频、虚拟网络演练、灾害实境模拟训练、情景假设与角色扮演、现场参观等教学形式多样。研究者强调要充分利用具体案例、图片、视频、报纸杂志、电视传媒、网络等资源,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2.3.3 课程评价方法
以针对性和多元化为原则,采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及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即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2,5,14]。具体评价形式多样,如平时成绩、课堂测试、召开座谈会、实验考核(个人技能考核、团体救援考核)、问卷调查、理论考核、课外作业、小论文等,采取其中2种或以上形式进行考核,并分别赋予一定权重。
国内灾害护理课程建设文献始于2009年,表明可能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愈发重视开设灾害护理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截至2017年8月共发表17篇文献,年均发文2篇,发文量较少,提示国内灾害护理课程研究已受到重视,但仍需加快步伐,尽快实现课程体系的标准化,为灾害护理教育奠定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刊登灾害护理课程研究的期刊主要是《中华护理杂志》《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杂志》和《中华护理教育》,共收录10篇,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58.82%。目前尚无公共卫生或教育类等期刊收录灾害护理课程研究文献,而灾害护理作为护理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应逐步受到以上学科领域的重视,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共同推动灾害护理课程建设。
发文量以山东大学、辽宁医学院、四川大学居多,占文献总量的32.35%,说明上述地区和单位在灾害护理课程研究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尤其四川大学于2013年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国内最早,也是唯一一所招收灾害护理硕士的院校,当时全球仅7所大学开办灾害护理研究生课程[23]。单从发文机构看,仅1篇文献来自医疗机构[16],3篇为医院与高校联合发文[10,15,18],而灾难一线救援人员几乎全部是临床医护工作者,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院校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突出实践经验对灾害护理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从基金项目级别看,灾害护理课程研究已得到国家及省市部委的重视,虽项目级别较高,但资助范围仍较小,提示各地区的院校、机构应加强基金的支持,积极开展灾害护理课程研究,尽早实现课程标准化、规范化。
3.3.1 课程内容
侯晓红等[6]设计了《灾害护理学》教材大纲,包括灾害的概论、处理、救灾计划、疏散与逃避、复苏技术、创伤处理、社会心理救护、公共卫生干预、脆弱群体护理、灾害统计及应对11个方面,为《灾害护理学》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初始模型和基本的框架,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胡秀英等[15]从灾害概论、灾害自救与互救知识、防灾备灾对策各论、志愿者救援条件与知识储备及备灾知识的检验与演练5个方面设计了大学生备灾教育课程,进一步完善了灾害护理课程内容。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将灾前准备、灾期应急和灾后重建3大体系纳入护理本科教育《灾难护理学》新课程中,从理论阶段向实践阶段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还丰富了课程内容,如增加了灾难的应急预案、救援基本要素与流程、急救技术传染病防控等8个方面[18]。复旦大学、长江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对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给予了不同的参考模式[7-9,22],对后续灾害护理课程的设置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3.2 授课方式
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演练、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也各有侧重,如结合图片、动画和视频制作等视觉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14],准备备灾包、制定备灾计划[15],单人+团队训练相结合、技能+情景模拟相结合、模型+实境演练相结合的“三结合培训形式”,同时网上设置灾害虚拟现场环境进行思维训练,实际配备灾害训练场地、仪器设备、训练器材等保证教学效果[19]。
3.3.3 课程评价
采取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以及斯塔弗尔比姆CIPP模式评价方法,具体采取理论考核、实验考核、问卷调查、课外作业等不同形式。
综上所述,建议研究者们在自身积极探索与实践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学习形式的护理人员,设置一套完整、规范并具有普适性的灾害护理课程体系,内容全面,具有实用性,讲授方式突出实践性,评价方法多样性,且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课程的设置还要依据各院校的办学思想和教学要求,结合该地区发生灾害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方法及课时数等。
我国灾害护理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仅部分院校开设少量灾害护理相关课程[24],缺乏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希望灾害护理领域研究者积极借鉴国外灾害护理课程建设经验,多机构、跨学科合作,群策群力,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形成本土化的灾害护理课程,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护理学科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