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怡, 庄琳旎, 李 洁
(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 肿瘤科, 江苏 无锡, 214011)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化疗是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但化疗药物刺激较大、病程较长,传统的外周静脉穿刺滴注化疗药物治疗易引起药物外渗、软组织坏死、静脉炎等并发症。因而,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给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通过外周静脉利用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建立静脉通路,是当前临床最安全的输液方式之一,被普遍用于肿瘤患者化疗、肠外营养支持、抗菌治疗等需长期输液治疗中[1]。与传统输液方式比较,PICC不但可以减少患者直接、频繁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能够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造成破坏及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且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但PICC置管期间仍会存在感染、导管脱落、堵塞等并发症与导管不良事件发生[2-3],特别是在家休养期间,PICC导管维护工作尤为薄弱,极易发生感染、导管脱落或非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4]。为进一步提高PICC管理水平,本研究将家庭自我护理引入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的管理中,探讨该模式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8例肺癌并以PICC作为化疗通路的患者。所有肺癌患者均经胸部X线片、CT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符合《外科学》第7版中关于肺癌的诊断标准,无意识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出院时均携带PICC置管,无PICC相关并发症。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38~74岁,平均(52.80±5.40)岁;置管部位:左侧20例,右侧24例;穿刺部位:贵要静脉33例,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3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5例;高中或中专19例,大专及以上者10例。研究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53.40±4.80)岁;置管部位:左侧17例,右侧27例;穿刺部位:贵要静脉30例,正中静脉9例,头静脉5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者14例;高中或中专21例,大专及以上者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肺癌化疗间歇期常规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填写评估单,分析患者PICC置管风险,针对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及置管部位,在超声引导下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置管。由责任护士对置管成功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并做好敷贴更换、冲管、封管、并发症对症处理等护理,嘱咐患者做好出院后患肢保护、导管出口保护。告知患者定期复诊,互留联系方式,方便定期随访。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家庭自我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向患者强调家庭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利用真实案例、临床数据向患者分析家庭自我护理与PICC并发症之间的重要关系,列举常见家庭护理问题导致的并发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家庭自我护理的重视程度。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PICC置管认知情况评估,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情况,然后确定培训的具体地点与时间。护理人员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健康教育,内容涉及穿刺部位消毒要领、贴膜敷料更换方法、封管及冲管操作方法、封管液的配合、正压接头更换和换药时的环境需求、换药时机的把握等。
1.2.2 护理技能培训: 组织患者及家属组建见习小组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现场由资深护士对PICC置管相关护理操作进行介绍并示范,同时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现场示范与解答,帮助其掌握导管相关护理操作流程,鼓励其积极练习,并对练习操作中不规范动作加以指导修正,对正确的动作积极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其树立执行居家自我护理的信心与成就感。此外,在患者可以出院回家时,由责任护士备齐导管护理所必须物品,结合临床规范及经验制定PICC观察表、PICC换药程序表和化疗间歇期居家自我护理时间表,告知患者居家自我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及有效应对方案,互留联系电话或微信,及时沟通。在患者再次来院化疗时,组织患者或家属现场开展PICC居家自我护理操作演示,并现场对导管护理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强化教育与指正。
1.2.3 随访管理: 同患者或家属建立联系,如邀请加入微信群,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用药提醒、信息更新、运动和饮食监督管理等,群共享PICC相关管理知识指南、肺功能恢复、肺癌、化疗等知识,并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建立病友群,鼓励病友通过微信群进行经验交流,组织活动,相互支持、鼓励、督导。若患者或家属有PICC相关问题,可通过视频通话检查输液侧肢体、PICC导管等情况,指导患者对体征、导管功能等自我检查。
观察2组患者护理期间护患沟通情况(电话/微信沟通次数)、导管护理情况(置管时间、贴膜更换次数、冲管及封管次数、正压接头更换次数)以及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如导管脱落、非计划拔管、导管堵塞,导管相关并发症如局部感染、静脉血栓、皮肤过敏)发生情况。
研究组患者电话/微信沟通次数多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贴膜更换次数、冲管及封管次数、正压接头更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导管脱落、非计划拔管、导管堵塞、局部感染、静脉血栓、皮肤过敏等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11.36% vs. 31.82%,4.55% vs. 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沟通及导管护理情况比较
表2 2组护理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情况比较[n(%)]
PICC导管长时间留置易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机体局部机械性静脉炎,形成导管内血栓,而发生血源性感染,引发导管相关并发症[5-6]。研究[7-8]表明,恶性肿瘤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影响患者预后,大多数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化疗间歇期自我管理不当存在密切联系,如因日常生活不规范、无菌观念差等诱发置管处局部感染、意外脱管等。而任何原因导致的置管失败或并发症,均会导致患者烦躁、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的加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9]。
随着医疗水平快速发展,健康护理的转变与家庭输液治疗逐渐完善,愈来愈多的输液患者选择在家中接受治疗,尤其是肿瘤、肠外营养支持等长期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研究[10]认为,在家输液能使患者获得安宁、平和的心理,且在治疗间歇期或稳定病情后患者一般有着强烈的回归家庭的愿望,使家庭输液治疗逐渐成为长期输液治疗患者首选方式。针对居家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维护以往主要通过责任护士或家庭护士定期登门开展导管维护工作,但由于医疗人员缺乏导致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降低患者置管期间并发症和减轻其经济负担的目的以及临床Orem自理理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让治疗间歇期或病情稳定的患者出院带管回家成为PICC置管治疗的必然发展趋势[11-12]。徐小丹[13]、栗云雁等[14]研究发现,家属参与护理可明显延长PICC置管时间,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满足患者居家护理需求。本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电话/微信沟通次数多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贴膜更换次数、冲管及封管次数、正压接头更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期间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上述研究中结论一致,提示居家自我护理在降低PICC留置期间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对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间歇期患者开展家庭自我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导管相关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PICC置管居家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