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花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 脊柱骨科, 广东 广州, 510240)
骨科患者常因疼痛、对手术担心、肢体活动受限等导致失眠[1],失眠在脊柱相关疾病围手术期尤为突出[2],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精神状态及对护理满意度[3]。耳穴压豆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措施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改善睡眠质量[4]、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5]、缓解疼痛[6]等。临床上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失眠多采取口服安定类药物对症处理,本研究在中医辨证施护的基础上,采取耳穴压豆改善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睡眠质量,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骨科住院行手术治疗伴有失眠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围手术期患者;②失眠者;③近3个月未接受过相关有助睡眠的治疗;④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7]量表评分>7 分。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睡眠障碍的患者;②排除耳部患有冻疮、炎症,皮肤有破溃和对胶布过敏者;③接受过相关有助睡眠的治疗者;④合并其他疾病不适合本研究者。
80例患者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59.80±10.97)岁;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 40例(后路法),颈椎病椎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ACDF) 10例(后路法)。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及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16例,女23例;平均(59.29±11.54)岁;平均手术时间(2.54±0.47)h;PVP 7例,PKP 6例,TLIF 21例,ACDF 5例。观察组男19例,女22例;平均(60.33±10.47)岁;平均手术时间(2.31±0.63)h;PVP 8例,PKP 9例,TLIF 19例,ACDF 5例。2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术前1 d,术后1、2 d给予患者口服艾司唑仑片2 mg/d。采用常规护理,如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重点给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包括:①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采取对应的心理干预;②减少患者手术恐惧,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及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③手术当日加强与患者沟通,告诉患者手术是在充分的麻醉、安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的,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支持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④术后利用音乐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向患者介绍术后相关康复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具体操作:术前1 d下午,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观察患者耳廓有无局部禁忌证。一手向后方提捏耳轮,另一手持探棒在相应穴区(主穴:神门、心,配穴:脾、肾、肝)内寻找敏感点,将感觉最强烈的点进行标记,常规用75%酒精消毒相应皮肤,待酒精干后采用耳穴贴(由王不留行籽贴在约5 mm×5 mm胶布中间制成)贴敷定位点处,并用拇指、食指分别于耳廓穴位内外按压,按压3~4次/d,每次每穴按压5 min,按压强度适中,直至患者局部酸、麻、胀、痛为佳,留置2~3 d后,另外一耳同样操作。教会患者或家属自行按压耳穴的手法,临睡前长时间按压1~2次,可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同时向患者说明耳穴压豆的注意事项。撤除耳穴贴后若局部红肿、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防止引起炎症。
观察2组术前1 d及术后3 d的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术后3 d评价2组临床疗效,参考PSQI评分标准,将失眠疗效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痊愈:PSQI评分≤4,失眠症状消失;有效:4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前1 d及术后3 d,观察组睡眠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术前1 d及术后3 d,观察组觉醒次数明显较对照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睡眠时间比较(n) 表2 2组觉醒次数比较(n) 观察组痊愈32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22例,有效8例,无效9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χ2=6.327,P<0.05)。 失眠是骨科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骨科术后3 d失眠率高达90%,在脊柱骨科尤为突出。脊柱相关疾病对患者体位要求较高,如:肋骨骨折要求半卧体位;脊柱内固定术后要求常规卧床3~7 d;颈椎相关疾病要求尽量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卧位等[2]。田丽华[8]对骨科术后患者失眠原因的调查研究表明,导致骨科患者术后失眠的原因有术后疼痛、体位不适、麻醉后遗症、担心预后和经济因素及环境改变等。充足的睡眠是患者机体恢复的必要保证,而睡眠不足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影响骨折和伤口愈合速度,从而增加伤口感染的概率,不利于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及转归[9]。 失眠属于中医学中“不寐”或“不得卧”范畴。《灵枢·大惑论》指出“卫气不得入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提出失眠的病机为“阴阳失于调和”。《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人体五脏六腑、奇经八脉都能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反射区,耳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连。耳穴压豆为一种中医特色外治法,主要通过对耳穴刺激而引起大脑皮质网状结构电位正常有序地处在激活与抑制的交替过程中,促进病理性睡眠转化为生理性睡眠[10],形成稳定有序的睡眠电位波。据《本草备要》记载曰“王不留行子,通行气血,交通心肾。”耳穴压豆采用王不留行籽与耳穴一起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睡眠。心理焦虑及病痛等不良因素使围手术期患者处于 “思虑忧愁、操劳过度”的状态,易致心脾损伤,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因肝火上扰,肝阳上亢,心神不宁,最终出现失眠。因此失眠病位在心,取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三阴交健脾益气,柔肝益阴,可使脾气和肝气疏,心肾交通,以达心气安而失眠愈。此外,心理疏导、情志调节与耳穴埋豆相结合可促进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畅行,起到调节睡眠的目的。 本研究表明,术前1 d及术后3 d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时间明显延长,觉醒次数明显减少。术后3 d,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王启娟等[11]报道的艾司唑仑不良反应相比,更能说明耳穴压豆具有简单易行、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小及易于患者接受等优点。耳穴压豆法作为中医适宜技术的一种,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睡眠时间比较
2.2 2组觉醒次数比较
2.3 2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