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后应用艾慈灸穴位贴敷的效果观察

2018-10-11 09:05胡素琴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换药

胡素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中心, 广东 广州, 510405)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能有效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2]。PICC置管虽然安全方便,但置管后若护理不当,易导致静脉炎出现。据报道,40.7%的患者由于静脉炎处理不当而不得不提前拔管[3],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住院费用,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4]。中医理论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未病先防”,同时提出了“治未病”在中医预防上的优势,对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5]。本研究在中医“治未病”理论基础的指导下,针对PICC置管患者,预防性使用艾慈灸,取天府穴行穴位贴敷,以达到温经通络的作用,预防PICC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肿瘤中心收治的恶性肿瘤行患者,均留置PICC导管行静脉化疗。患者年龄22~60岁,识字并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插管部位皮肤状态良好,皮肤完整无破损,凝血功能正常。排除合并肝硬化、尿毒症等严重基础性疾病,排除对艾慈灸过敏的患者。

共纳入100例患者,通过双盲的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配入组,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6.89±6.38)岁,平均体质量(58.13±5.49)kg;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5例,高中11例,初中15例,小学10例;穿刺部位:经贵要静脉36例,经头静脉6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9例;直肠癌12例,结肠癌6例,肝癌25例,乳腺癌7例,胰腺癌1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6.17±6.54)岁,平均体质量(57.11±6.24)kg;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3例,高中9例,初中16例,小学11例;穿刺部位:经贵要静脉穿刺35例,经头静脉穿刺5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9例;直肠癌11例,结肠癌7例,肝癌24例,乳腺癌6例,胰腺癌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设立PICC静脉炎预防联络员: 分别从肿瘤中心4个科室中选择1名高级责任护士作为PICC静脉炎预防联络员。联络员均通过统一理论和操作培训,经培训合格的联络员再负责培训对应科室的全体护士,联络员负责全程监督整个研究过程。

1.2.2 PICC导管维护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PICC导管维护方法。患者均选择上肢静脉进行穿刺。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嘱患者不可擅自撕下贴膜,如发现贴膜有卷边、松动、穿刺点渗血、渗液等情况,应及时通知护士更换。患者严禁将导管拉出体外,置管侧肢体可以适度活动。注意睡觉姿势,不要长时间压住置管侧手臂,或者长时间将手臂高于头顶部,以免因静脉血回流导致导管堵塞。避免置管侧肢体剧烈活动,保持穿刺处皮肤清洁。指导患者行握拳、肱二头肌肌力收缩等运动,3次/d,每次10~15 min[6],如出现红、肿、热、痛、胸闷等不适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运用中医养生的理论来对患者进行辨证施膳,适当进食一些活血化瘀、扶正补血的食材,如当归瘦肉汤、黄芪枸杞泡水等,告知患者合理的饮食会起到调养正气、祛尽余邪的功效[7]。

1.2.3 艾慈灸穴位贴敷: 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给予艾慈灸穴位贴敷。PICC置管完毕后,在天府穴处给予贴敷艾慈灸(强效型)1贴。天府穴位于上臂内侧面,肱二头肌腱桡侧缘,腋前纹下3寸处。艾慈灸持续6 h后取下,1贴/d,持续7 d。用药处若局部皮肤出现皮肤过敏反应或烫伤,应立即停止研究,并予生理盐水清洁皮肤后,按医嘱给予相应处理。

1.3 观察指标

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8]关于辅料的更换、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完整性观察的要求进行PICC导管换药。记录置管后7 d内2组患者PICC导管换药次数及维护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组患者置管后7 d内导管换药次数及导管维护费用比较见表1。治疗组PICC导管换药次数和导管维护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PICC导管换药次数及导管维护费用比较

3 讨论

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的机械摩擦引发的变态反应,可导致血管痉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风险[9-10]。静脉炎通常发生在置管后48~72 h,好发于穿刺点上方8~10 cm[11]。静脉炎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恶脉”病机相似,其发病机制在于血瘀气滞,毒结凝滞于血脉,导致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12]。《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中最重要的一步[13-14]。在PICC静脉炎的防治中,“防”是最关键的一步。

本研究预防性应用艾慈灸(北京艾慈生物制药公司)天府穴穴位贴敷,艾慈灸是由灸热体(含还原铁粉、水、食盐、炭粉)、艾绒远红外布、磁体、底布、控温贴等组成,可控制温度40~60 ℃,持续时间≥6 h,具有温红散寒、消肿活血的功效。艾慈灸产生的局部持续温热刺激可以使皮肤充血、扩张毛细血管,促进了血液的流动速度,增强了血液、淋巴循环,从而起到加强置管肢体组织代谢能力[15]。在天府穴上进行穴位贴敷,可促进穿刺口周围的炎症消散[16],降低PICC所致静脉炎发生风险。艾慈灸具备艾条灸相同的功效,但操作更为简便,只需要贴敷到穴位对应的体表皮肤上即可,不需耗费护士额外的时间,节约了人工成本,且费用低廉、安全可靠。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导管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且研究实施期间未发生1例烫伤或过敏,这不仅节约了护士的工作时间,亦降低了导管的维护费用,充分显示出中医“未病先防”思想及中医外治法在PICC静脉炎预防的特色和优势。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凉血散结方外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疗效观察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湿性敷料用于感染伤口换药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不同深静脉临时置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