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玲,肖红艳,马红英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2)
研究发现,有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1h内死亡,因而院前急救护理意义重大。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效果,笔者以我院接收的患者137例开展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护理组69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标准[1]。急救地点:患者家中、办公室、饭店以及娱乐场所等,采用救护车进行转运工作。其中,对照组男45例,女24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0.2±1.3)岁;护理组男44例,女24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59.4±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按照常规转运流程接送患者至医院,然后进行抢救护理。
护理组运用院前急救以及转运改良流程护理,首先,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入组成员为急诊科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均具有丰富的抢救以及护理经验,技术熟练,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负责院前急救流程。救护车出车之前,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补充各种急救用品,同时检查急救器械是否正常。护理人员在收到急救转运电话后,立刻记录患者所在的位置,并且通知救护车准备出车。救护车司机接到电话后需要立即将救护车开到急救中心门口等待急救护理小组医师以及护理人员上车,医师和护理人员补充急救物品,担架员备好担架后随车前往患者所在地急救出诊[2]。整体院前急救以及转运改良流程包括以下内容:呼救后,医院急救中心受理,然后对呼救信息进行处理,调正分诊室,同时由急救护理抢救小组前往现场抢救。到达现场后,医师准备急救工作,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然后开展现场抢救工作,将患者平卧放置,给予供氧支持,对具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律失常的患者需要运用高浓度面罩供氧,氧流量为2~5 L/min。然后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血氧饱和度,同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护理人员协助医师做心电图,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遵医嘱为患者服下硝酸甘油0.5 mg,当患者症状没有改善时,需要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结合抗凝、营养心肌以及恢复心率等治疗方式。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安慰患者以及家属,让其保持情绪稳定[3]。再次,准备转运,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性,同时需要告知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嘱咐患者躺下,护理人员以及担架员平托患者的四肢以及躯体以担架送至救护车上,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持续予以心电监护等生命体征观察,到达医院后,与医院病房护理人员交接。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此外,比较两组患者级就成功率、转运成功率。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分别为9 8.55%、100.00%,高于对照组的88.24%和8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比较[n(%)]
护理组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均比较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比较(±s)
表2 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诊入院时间比较(±s)
注:t值为治疗后比较结果。
组别 n 出诊时间(min) 心电图时间(min) 急诊入院时间(h)护理组 69 1.11±0.12 4.32±1.64 2.12±0.33对照组 68 2.35±0.44 7.62±2.11 2.99±0.58 t-22.5742 10.2292 10.8106 P-P<0.05 P<0.05 P<0.05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患者心衰、休克、心律失常等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心脏猝死的情况。院前急救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发病现场至医院期间开展的抢救流程,一般而言,这段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基于此,本次研究中,护理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与转运改良流程,通过有效的院前急救极大的缩短了出诊反应时间等,从而明显提高了急救成功率,减少了患者在转运、诊断过程中时间的浪费,将宝贵的时间运用到急救和护理之中,从而有效保证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院前急救护理和转运改良流程有良好的效果,可以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