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国宝级中医世家传承人,京城易安中医药研究院创始人及院长)
采写┃张安妮(特邀)
中医治病的理论是给“病”出路,是改变身体的内部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与疾病和谐共生”,而不是将疾病关在人体内“赶尽杀绝”。
我们用孩子发烧这个最常见的疾病来谈中医的治疗理论。有的孩子很容易发烧,且一烧就很高。究其原因,大多是吃多了,导致内热,然后又受了凉,就容易得病。在对待因此而发热且温度未超过38.5℃的情况时,中西医的治疗主张不太一样。西医会用退烧药和冰敷的方式降温,而中医则倾向于将身体中的热先疏解出来。
举个北京人在冬天爱吃冻柿子的例子来说明。按西方医学理论,要想吃冻柿子,得先用开水浇一下,然而你会发现,浇完之后柿子已经成一摊泥了,根本吃不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式,就是把那个冻柿子放在凉水里,让冰冻在寒凉中一点点融化。
因此,对于发烧的孩子,中医不主张在其额头上用冰袋,因为认为这样“冷热相激”,体内的热不仅没出去,反而会被激入心脏和肺部,会引发其他疾病。可见,中医治病的理论是给“病”出路,是改变身体的内部环境,也可以理解为“与疾病和谐共生”。
陈医生的中医小药箱
肚子疼、消化不良、喝水胀肚子:备大山楂丸。
针对免疫力低下的感冒:备小柴胡冲剂,它对退烧也有作用。
嗓子疼:备银黄颗粒,如果还有咳嗽症状,可加小儿咽扁颗粒。
外出时:可备藿香正气胶囊和风油精。
针对各种头疼:备葛根片。
小儿尿床:可用分心木泡水喝。
小儿腹泻:可用西湖藕粉。
提示:孩子生病先就诊,中成药物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在中医看来,一分预防大于十分治疗。目前,造成孩子生病的原因,还有比吃喝拉撒睡更容易被父母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孩子的情志与心理发展。现在的孩子承受的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这也是孩子爱生病的根源。《黄帝内经》中有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食饮有节”的意思是吃东西要有始有节,不吃过多辛辣食物或发物;“起居有常”意思是要按时休息,尤其要睡子午觉,让肝胆和心肺在排毒和自我修复的时候可以得到休息和修复;“不妄作劳”,则是指不让自己的身心轻易陷入困苦之中,拿得起放得下。
以上3点对于孩子同样适用,可见,除了让孩子的生活有规律之外,保持孩子的精神愉悦、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防病之道。
关于孩子的健康,中医认为男孩和女孩的情况也不一样。
男孩健康是以脾肾为主,每8年为一个生理周期;女孩则以肝肾为主,每7年为一个生理周期。尤其是女孩的病,主要来自肝肾方面,要切忌贪凉、贪辣。女性一生有几个重要时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一是初潮时,如果腹寒,建议吃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熟地);二是怀孕和坐月子时。三是35岁时,这是女性身体的一个转折期;四是更年期(绝经期)。
中医涵盖了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和宗教的复杂性,对症更对人的诊疗理论,使其在给孩子治病时针对性更强,每个孩子即使病症一样,方子也有不同。有的时候见效慢,但有的时候又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