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红墙摄影师”侯波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49年至1961年,侯波曾经在中南海工作过12年,专职为领袖们拍摄照片。《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毛泽东和亚非拉朋友在一起》《毛主席在飞机上》《毛泽东畅游长江》……这些家喻户晓的经典领袖照片,都是她的作品。“用手中的相机,以心灵的视角,与伟人同行、与历史同行、与时代同行,为人类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这是媒体对侯波的评价。
一
1924年,侯波出生在山西南部的一个小县城,13岁时参加了抗日组织。1938年,她与几位同学一起,一路坎坷来到延安,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圣地,她在边区中学和延安女子大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当过护士,做过妇女和扫盲工作。
1942年,侯波与延安电影团摄影师徐肖冰喜结良缘。徐肖冰是个一心扑在摄影事业上的人,时间久了,侯波在丈夫的影响下,渐渐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6年6月,侯波和徐肖冰被组织上派往长春接收满洲樱花电影公司。侯波被任命为摄影科科长,徐肖冰则被分配去拍摄纪录片《民主东北》。这期间,侯波系统地学习了冲洗胶片和摄影技巧。她后来回忆说:“随着工作的需要,拍摄难度越来越大,机器也更复杂了,有问题我就回家向徐肖冰请教,取景、采光、洗印,等等。总之,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为她日后成为著名摄影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北全境解放后,他们夫妇二人又接到命令,来到刚刚解放的北平。侯波被分配到北平电影制片厂,担任照相科科长。北平电影制片厂人员少,设备差,侯波他们只能力所能及地拍摄一些简单的照片。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迁入北平,经常在香山召开各种会议,也不断召集各民主党派人士来这里共商国是。为了保存历史资料,有关领导就将拍照任务交给了徐肖冰、侯波等人。
1949年5月的一天,侯波、徐肖冰接到上级的拍摄任务,一起到香山拍摄毛泽东接见外宾活动的照片。外宾走后,侯波他们正收拾摄影器材准备离开,没想到毛泽东招呼他们坐下来闲谈。在延安时,徐肖冰在电影团工作,经常为毛泽东等领袖拍摄,所以毛泽东认识他。与徐肖冰寒暄几句后,毛泽东便转向侯波询问。徐肖冰连忙告诉毛泽东:“她叫侯波,是我爱人,也是从延安来的。”毛泽东听了很高兴,问道:“你在延安做什么?”侯波说:“我 14 岁的时候到延安,组织上送我去上学。”
“哦,你是吃陕北小米长大的,你要好好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说。之后,毛泽东主动提议与他们夫妇俩合影。侯波和徐肖冰高兴地站在了主席的两边,没想到,毛泽东却说:“女同志是半边天,要站在中间。”说着,就站到了侯波的左边。就这样,他们与毛泽东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二
1949年9月,侯波参加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拍摄工作。那段时间,侯波一直在中南海忙碌着。
有一天,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和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把侯波叫到办公室,郑重地表示组织上决定调她进中南海,专门负责为中央领导人拍照,而且是以拍摄毛主席的活动为主。杨尚昆认真严肃地对侯波说:“大家都说你工作很细心,摄影技术也很好,组织上决定把你调进中南海来,专门负责为领导人拍照。我们打算成立一个摄影科,由你来当科长,现在只有你一个人,以后慢慢再调配人员。我们已经跟电影制片厂打过招呼了,厂里的领导也同意你来中南海工作,你看你还有什么意见?”侯波听到这里,爽快地回答说:“我坚决服从分配!”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识别风险,可以分为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风险评估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亦非常适用。廉政建设说到底是人财物权的控制,风险评估对关键岗位必须有所作为。对于廉政建设本身,我们现行的做法就是对风险的反应,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对上级机关来说,就是风险转移,对下级机关来说,就是风险承担。这些类似的做法彰显了我们对腐败现象的零容忍态度。
因为工作的需要,侯波的家也搬到了中南海。组织上安排侯波一家住在勤政殿进门不远处的左厢房——一间只有 20 平方米的屋子里,这里既是她的家,又是她的工作室。
作为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侯波拍摄了不少珍贵的照片。其中,最让她刻骨铭心的是开国大典的拍摄。作为唯一一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女摄影师,侯波拍下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个令人激动的瞬间,给后世留下了永恒的经典画面。
开国大典之前,他们夫妇俩同时接到拍摄的通知。徐肖冰负责拍摄电影,侯波负责拍摄照片。当党和国家领导人从城楼西侧走上来时,早早就等候在那里的侯波开始了紧张的拍摄。当时,她拿的是只能装12张底片的120型照相机,为抓住好的镜头,侯波便不停地优选角度,不断地调整焦距和光圈。拍完一卷,赶快换另一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场面。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后便站在了前廊,此时的侯波靠在离前廊不远的护栏处准备拍照。而要想拍到毛泽东等人的正面,她就得把身体尽可能地往护栏外探。就在她专注拍摄的时候,突然身体一晃,险些掉了下去,幸亏被人及时扶了一把。侯波回头一看,原来是周恩来,这温暖的一幕让她永生难忘。
侯波曾说,自己最满意的照片是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那一张,虽然这张照片从光线和构图上讲,仍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但因为意义特殊,尤显珍贵。“在我的记忆中,没有一件事能与开国大典相比。能拍摄开国大典,是历史给了我这样的机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侯波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
三
侯波在中南海的摄影工作一干就是12年,她拍摄的许多照片已经成为历史的永恒。
1955年,毛泽东参观汉口棉纺厂后来到长江边,决定要在长江里畅游一番。当时,毛泽东一下水就游得非常快,侯波就坐在一只小船上跟着拍。她不停地按着相机快门,精准、多角度地捕捉着主席在长江中的英姿。上岸后,毛泽东亲切地问她:“你没有下江吗?”侯波腼腆地回答:“我不会游泳。”毛泽东笑着说:“喝几口长江水就会了。”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一次签字仪式上,侯波为了拍到毛泽东在仪式上签字的照片,一下子跳到桌子上,迅速对焦拍下了毛泽东在宣言上落笔的珍贵照片。多年之后,毛泽东当时的翻译还对徐肖冰说:“你家侯波真厉害,当着那么多人,她竟敢跳上桌子去拍照,连赫鲁晓夫都佩服她的敬业精神。”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到韶山学校视察。在视察中,他亲切地询问了师生工作、学习情况,风趣地与师生们交谈。他鼓励老师“青少年工作很重要”,谆谆教导学生“世界是你们的,希望和前途属于你们”。毛泽东被师生们笑脸簇拥着,侯波抓住机会按下快门,留下了那张后来被诗人臧克家称之为“仿佛能听见笑声的照片”。
此外,《毛泽东视察黄河》《毛泽东和亚非拉朋友在一起》《毛泽东与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亲切握手》等照片,都定格了领袖的经典瞬间,这些照片包括底片现在都保存在中国照片档案馆里。据统计,对外公开的700多幅毛泽东的照片中,侯波拍摄的就多达400多幅。
1961年,是侯波跟随毛泽东的第 12个年头。这一年,组织决定调侯波到新华社。对侯波来讲,在中南海的12年是她人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岁月。临走前,她向毛泽东辞行。毛泽东微笑着对她说:“你在我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很辛苦,你也有功劳。”侯波憋了好久的泪水再也抑制不住流了下来。
毛泽东对侯波说:“不要难过嘛。你可以经常来看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或者有什么事可以写信给我。”1962年4月,毛泽东特意派人给侯波送去一幅专为她书写的诗词:“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逝世后,侯波把自己珍藏的这幅毛泽东的珍贵手稿送给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6年,主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徐肖冰、侯波摄影图片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又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2002年,法国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介绍侯波的长达50分钟的纪录片,并在2003年的阿尔勒国际电影节上放映。放映结束后,年过古稀的侯波走上台,来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位摄影师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鼓掌长达10分钟,这掌声不仅是为了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领袖照片,更是大家对台上这位平凡却做出不平凡事业的中国女性的尊敬和钦佩。
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侯波用手中的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那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她的作品塑造了一代开国领袖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必将世代流传。